|
作者:天音33
谨以此文祭奠我不可回来的青春。
当年,我本是个斯文柔弱,书卷气浓,且从小没有做过饭,动手能力极差,的年轻人,命运却让我走上了从厨之路。
九三年的夏天,18岁的我带着对前途的迷惘和初恋的失意,我茫然走进了陌生的省城。在一家夜市摊上当杂工,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火锅”。
其实,先前在家乡小城,我已经在亲戚的小餐馆里面学过三四个月时间,小城的火锅,起码我帮工那个店的火锅,就是菜烧好了,多加点汤,放在酒精炉子上面煮,记得很清楚那时卖得很好的鳝鱼火锅,制法鳝鱼在锅里炒熟,加水,烧开,调好味,下入麻花,青菜之类,端上桌子,食客就立刻大快朵颐了。
省城毕竟是省城,呵呵,小摊上的都不同。记得当时炒菜的大厨是四川师傅。当老板让他推出火锅时,他操作过程很是神秘,遮遮掩掩的,现在回想,他的主要做法大概就是:色拉油烧热,加点牛油,炒辣椒粉,花椒,然后加入豆瓣,生姜等,炒香,加入一些八角,桂皮等香料,然后加水煮,放味精(那时有没有鸡精,还真是忘了)和盐就是火锅底料。
客人来了,盛入锅中端上去,涮一些毛肚,百叶,水发牛鞭,水发兔耳(那时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新奇的玩意)等,还有土豆,青菜,这就是对火锅的第一印象。
小摊上的客人往往连汤都喝光,几天时间,我又忙杂七杂八的其他事情,还没有发现回收锅底呢。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很好学,当时就感觉这个东西我们家乡没有(估计是有的,我呆在小店里面几个月,又不出门,哪能发现?),想学会带回去“发扬光大”,可惜还没等我看清步骤,师傅就辞工了。
没过多久,也就是九四年元旦前夕吧,对面一家大型美食城开业,为了见识多些,学的东西多些,我应聘进去了,也确实,大型美食城真是气派多了,当时进厨房,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第一次见到了柴油灶,立式大冰柜,**案台,还第一次见到了,并偷偷尝到了传说中的腰果。呵呵,扯远了
那时我的工作是打荷,当然,切配,全场卫生之类我也是抢着做,因为那时我只晓得傻乎乎的想,只有你勤快,师傅才会喜欢你,才会教你东西。可能我的勤快还是有人看在眼里吧,没多久,美食城成立火锅房,把我调过去了。
师傅也是四川人,姓胡,对我很好,当然,我做事也非常自觉主动。
毕竟接触餐饮长了点,他的火锅做法记得清楚些了。他的做法是:油烧热,也加入牛油,放入辣椒炒,油炒红之后,放入豆瓣,姜末,炒香,然后加入八角,桂皮,香叶等我当时叫不上名字的香料,炒一会儿,掺入牛骨头、猪骨头和整鸡熬好的汤,火上死命的煮,最后沥渣,调好味就是火锅底料了。
胡师傅的做法和看到的第一个师傅的做法不同的是:他用得辣椒不是辣椒粉,而是红干椒用开水泡涨,冷后用搅拌器打成泥状,这样炒出来的颜色红得真是好看,只不过开水倒入红干椒中,那冲上来的那股辣水汽,现在想到都怕。当然,这个事情当仁不让是我干的活儿。还有加入的是鲜汤,而不是先前看到的开水,小摊和美食城还是有区别的,呵呵。再就是沥渣,一锅底料端上去,看到还是清爽多了。
那时,也是真正知道火锅底料是要回收的,每次服务员收回来的锅底,用密漏沥去残渣,汤汁沉淀后,上面一层留下来,下一锅再兑新鲜底料上桌,就这样循环使用。现在看来,还真是不卫生。
可能是胡师傅想保持手艺的神秘感吧,虽然一般步骤都是我在操作,只是每次要熬制底料了,配香料时他都借故把我支开。
这难不倒我!我偷偷的去街上买了一个小弹簧秤,趁胡师傅不在的时候,把所有香料(几天后都认熟了)全部称了一遍,等他再次配香料的时候,我装着若无其事的出去了,然后呢,大家应该都晓得了吧,呵呵,就这样,我掌握了火锅从厨经历中的第一个所谓的“配方”。
顺便说说这个配方,以我现在还算比较专业的眼光来看,其实那火锅也就是麻辣烫性质,不过用料好些。配方也就是一般的香料,配比也谈不上章法,为了避免引人误入歧途,这里也就不写出来了。
充其量只是有香味,不苦罢了(我看到过有好多初次自己做火锅的,看到别人配比香料,学做的时候,锅底往往会发苦,特别是煮到后来越发明显,其实这也就是没有了解透各种香料的作用,特性罢了)。说这绝对没有对胡师傅不敬的意思!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很感谢他!只是纯粹客观的说说当时的情形,对那时火锅的评价,各位也犯不着说我忘恩负义哦。
美食城的生意不景气,没多久,胡师傅也离开了。火锅房就我一个人打理了。照着胡师傅的方法,平淡无奇的应付这每日稀稀拉拉的几桌客人。
生意虽然惨淡,但偶尔,甚至几天象神经样的突然好得又不得了,不稳定,所以在配锅操作过程中,慢慢就有麻烦了。
比如的话,今天我炒好了底料,煮兑好了一大桶麻辣汤汁(白汤都无所谓,有鲜汤直接打就是了),调的味道还不错,今天生意很合适,刚刚卖完,这当然皆大欢喜。假如生意不好呢,卖不了几锅,剩下的又要烧开,明天生意又不好,又烧开,烧开几次,味道变得极其难闻,自己端锅出去都不好意思;假如生意好得不得了,汤汁用完,后来看到情形不对了只有掺汤加味凑合,锅底味道就变得寡淡了。当然还是剩下的时日居多。
其实这个问题胡师傅在的时候也有,只不过当时刚开张不久,生意好坏不论嘛,还比较稳定,现在生意差又不稳定,加上又只有我一个人操心,愈发觉得恼火了。我本身是一个对事物追求完美的人,就不断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生意好时,汤汁要够用,生意不好,要好保存,最大限度的做到锅底的味道不变。
后来,我炒好底料后,只有先少兑煮一点汤,以前满桶,现在半桶。白汤充足准备,看生意来的势头不对劲了,有旺的样子,就连忙上火熬底料汤汁。但还是有时生意突然熄火,后来熬好的又剩很多的问题,不过比以前好些了。底料呢,把炒好的底料和红油分开(先前都是一起放在桶里煮的),熬制时候只煮底料,锅底上桌的时候再加红油,兑锅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其实这些,相信好多朋友看来都是小儿科,想象当时,在一个刚开张不久就半死不活的美食城里头,一个学徒什么事都只能一个人琢磨(生意不好,人心早散了,厨师长都不管的),也挺难的。
磕磕碰碰的到了九五年元旦前不久,美食城终于关门了。最后一次发工资的时候,经理无意提到:重庆一家很有名的火锅连锁店要接手我们这个店子。火锅连锁名店?我那时心里一震,就产生了无论如何要留下的念头,哪怕不要一分钱工资,做最苦最累的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