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深圳“民工荒”看“软件外包”行业的策略选择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先写个类比摘要吧:在这篇文字里我要做如下的类比:
深圳---------------------今天的IT行业(类比的关键词是高薪,很多人向往)
制造业/加工厂-----------今天的“软件外包”行业(类比的关键词是技术含量低)
民工---------------------今天的大学生/IT民工(类比的关键市场供应量源源不断 )
民工荒-------------------将来的哪一天软件外包企业会招不到人的(类比的关键词是环境恶劣)
以上是最基本的类比。突然发现了“软件外包”行业的兴起走过了和20年前“三来一补”一样的历程,并且他们的行业环境几乎吻合,加上自己所处这个行业平时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如果由此我在这篇文章里得出“IT外包的民工荒”的结论或许有点哗众取宠,但大多数人在逃离外包这个行业却是不争的事实。我想从中去思考一下在面临如此的环境时,企业是如何应付的?3到5年也许还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供给还源源不断。
以下正文,不看也可以:
N年前深圳制造业的加工厂主们肯定不会相信有一天他们会突然招不到人了,这个心态大体和现在的软件外包行业的老板们心态一致,各大外包公司的大老板们心里美滋滋地看着是源源不断奔向IT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们。竞争的激烈,各大老板们首先把扩大规模摆在了第一位,广告天天在三大网站挂着,融资再融资,绝没相对突然有一天他们会招不到人了,但实际的结果就是突然有一天,深圳的工厂主愣了,没人愿意去工厂上班,“民工荒”来了。
首先我们先界定一下由于软件工程的发展,对普通的计算机系的学生或者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而言,外包行业而言已经堕落为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当然这个媒体塑造的“高科技”企业有些出入,但这是真实的情况在也内也不是什么秘密,我们管外包企业叫做“卖人的”。
我们可以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来考察一下“软件外包”这个行业,即同行业的竞争,新的进入者,替代者,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个环境和当时的制造加工行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除了替代者这个因数外,其他的四个方面都对求职者十分的不利。
1. 同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普遍以价格优势拉单,然后只能压缩后续的人员成本。
2. 进入行业的门槛较低和供给量的充足又导致在外包行业的低端领域竞争的加剧。
3. 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进市场根本没有和资方砍价资格,很牛的人毕竟是少数,况且还有那种和你一样牛的人为了稳获offer而降价的。
4.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对国内企业外包企业而言,发包方基本上都是跨国的IT巨头,这些成熟的发包方一般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早就培育好了其他的Vender来接手了。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压迫是一层压一层的,主要是外包企业没有独特的竞争力。
再来关注一下造成深圳“民工荒”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否体现在今天“软件外包”的行业上。Google一下, 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无外乎:
1. 产业升级缓慢,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口;
2. 薪资体系的不合理,工资待遇低下,
3. 员工缺乏一定的社会保护、积极性受挫;
假设这就是“民工荒”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软件外包”行业正有这三方面的特征。
如果把软件开发看做一条价值链,那么软件外包又处于价值链的下端,干的是杂活或不之前的活。期待外包行业能往价值链的上游前进,以满足员工增收入的期望。至于员工关怀之类的,不展开了。
今天能出现“民工荒”意味着哪天必然也会在“软件外包”这个行业出现另一次的“IT民工荒”。
我们来看一下决定一个职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无外乎以下几点:
1. 薪酬不错(现在赚钱)
2. 能学到市场上值钱的东西(为以后赚钱)
3. 工作环境
4. 发展空间
外包行业如果想继续成为令人期望的工作,那么必须:
1. 专注价值链的上游。按照波特的两种竞争策略:低成本和差异化。低成本适合大众化的产品,具体到外包这个行业就看你的公司老板要不要把公司办成“低成本,低门槛”这种什么活都接的公司。还是选择某个高端的,上游的,别人不易进入的领域来深耕细作,这对公司和员工都有好处。国内就有外包企业只关注某一领域,比如通讯或ERP等高端领域。员工也能拿到很高的收入,可避免民工荒的出现。
2. 选择成本更低的城市。当大家都在逃离这个行业时,把业务拿到一个人力成本更低的城市去做无疑是个好办法。我们也看到了国内的外包企业在做的一些产业的转移(比如转到二线城市去)。因为在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已经过高,低了招不到人了。
最后一句话,天下民工是一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