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2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写的bug管理的目的,大家给点意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4 10:3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记录bug,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首先使用bugfree的第一个目的是管理好bug,只靠制度而没有良好的Bug管理软件,很难确保Bug管理的有效性。就像我们利用VSS管理源代码,确保每位程序员之间的不同版本源程序保持同步、不冲突。BugFree管理系统对所有人都是毫无保留的敞开大门,除了不能删除Bug,其它所有的操作都被忠实的纪录下来。
所有人都可以创建、指派和更改Bug的状态。这样就确保大家发现的所有bug都有一个统一的地方进行提交,根据需要随时查询和讨论提交过的问题,而不是各自记录,从而确保bug管理有序一致。
2        根据bug出现的原因,找出类似的bug
对于已经存在的Bug,当Bug原因找到后,应该由最理解这Bug的人来分析考量,会不会在系统别的地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对整个系统进行彻底清查。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比较多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点对于编程人员比较有用,但是,在编程的时候,清楚地记录一个Bug的现象,要3~5分钟,但是程序员的本能反应是去找原因了,大致要2~10分钟能找到原因。如果强行在过程中详细的记录Bug的话,程序员的脑子要进行压栈动作,这是很费时,又不讨好的。我想,在编程过程中,发现Bug后,应该可以不用马上记,等找到原因后,再做记录;如果不能很快找到原因,还是应该记下Bug,防止测试发现的问题被忘却或不了了之。
3        统计分析
通过自定义的查询条件,可以得出bug的分布特征,来帮助项目管理者了解项目进度,发现当前所采用的软件过程的缺陷,评估版本的稳定性,等等。具体的说,比如:
3.1.1        查看每天的BUG状况
在测试阶段,项目负责人想查看每天的BUG状况。比如每天新增BUG数,每天解决的BUG,还有多少处于open状态,有多少是要延迟解决的,据此可以不定期的了解开发及测试情况。帮助预估发布时间,防止过早发布带来的质量和维护问题,降低发布风险。

   

3.1.2        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一段时期内的bug记录,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例如重新明确每个人头上的BUG以及了解每个BUG的状况,每位开发人员对此BUG将作何处理等,以此来了解开发中是否有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促进问题解决。比如想知道目前系统中很严重的bug都指派给谁解决,可以用“严重等级”和“指派给谁”作为复合查询条件,得出bug记录列表。并且需要的话可以导入excel表格中。

3.1.3        了解缺陷密度和缺陷龄期
即每个模块的缺陷数量,从而确定每个模块的代码编写的质量;


和缺陷龄期:缺陷的打开和关闭状态持续的时间,确定代码修改的进度及质量


并且通过缺陷密度和缺陷龄期判断缺陷趋势:通过对缺陷的密度和龄期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用相应的预算方法对缺陷的趋势进行判断。
3.1.4        衡量评估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工作


4        改善测试的有效性
详细记录bug,其他测试人员将知道如何发现类似的错误。除了分享测试知识和经验,bug分析过程可以促进开发更好的测试技术和工具,从而帮助发现类似的bug。这样,就算缺陷没有被完全预防,也能更容易被发现。
如果类似的bug都已经被预防而不容易产生,而且测试人员将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复杂的测试。
使用BugFree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和管理Bug,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这个工具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改进以后的处理方法,预防更多bug的产生。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么后续工作就会少很多麻烦。
因为修正处于开发阶段的bug的工作量远远低于修正处于测试阶段的bug,而相对与修正已经发布的产品的bug,工作量更是小。原因就是当修正一个bug的时候,相当于把之前做的事情重做一次。因此,越晚修正bug,所重做的事情就越多。如果bug修正是在产品测试之前,那么重做的工作只有代码实现。如果bug修正是在测试阶段,那么重做的工作就包括代码实现和测试。预防意味着重做工作的减少。从另一层面来说,就意味着开发成本的减少。
如果在第一时间就避免bug,或者说bug可以被完全预防,那么在开发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重复工作的情况。当然零缺陷是不切实际的。因为 “软件永远有bug”。特别是测试阶段,反而“期望”发现bug。但是可以预防,借鉴我们自己的经验,分析Bug产生的原因,把bug控制在较早的工作阶段。
首先,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Bug,要对所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这个Bug的预防培训,还有对测试用例进行更新。有针对性的分析原因,使得知识在组织内的成员间共享。
而对于管理人员,可以总结一些实践经验。比如说,导致一个bug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需求不够清楚。这样,通过bug分析得到的经验就可以在以后的项目中做一些工作,来预防需求不清楚。
分析过程是和bug的记录与讨论过程息息相关的。
看这个图:

[ 本帖最后由 gisjuanzi 于 2007-4-4 10:4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51Testing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39:0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图,贴不上。全是自己根据平时工作写的,感觉有点乱,给点意见sdlkfj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39:24 | 只看该作者
这儿还有个流程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07-4-4 10:43:09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很全面了

谢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50:39 | 只看该作者
提意见,提意见,过几天要推广,拿这个讲的~sdlkfj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7-4-4 17:54:55 | 只看该作者
流程图不是很详细....如对待确认,不能重视,因技术未能解决等问题该如何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9:32:22 | 只看该作者
之前根据处理办法不同也做过一个流程图,bugfree把处理办法分为7种:by design(就这么设计的) ,fixed(是个问题已经修改),external(外部因素),postpone(延迟解决),won't fix(是个问题但不解决) ,no repro(不可重现),duplicate(重复的问题)。但是这七种解决方案处理后的bug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解决掉,一种是不解决。对于解决掉的问题又会出现重新激活的问题。所以对于处理方案这一块很难用流程图全面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9:44: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fixed(是个问题已经修改),duplicate(重复的问题)的bug可以执行关闭操作,而不可重现的,可以找程序员重新确认以后再说。但是by design(就这么设计的),postpone(延迟解决),won't fix(是个问题但不解决)这类的bug不能草率执行关闭操作啊。
很难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07-4-11 18:58:22 | 只看该作者
提意见,提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3:14:25 | 只看该作者
提啊~怎么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07-4-12 13:32: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isjuanzi 于 2007-4-5 09:44 发表
对于fixed(是个问题已经修改),duplicate(重复的问题)的bug可以执行关闭操作,而不可重现的,可以找程序员重新确认以后再说。但是by design(就这么设计的),postpone(延迟解决),won't fix(是个问题但不解 ...


可以增加一个“bug三方会审”的流程,三方是开发人员、项目经理、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从技术角度,项目经理从需求角度,测试人员从用户角度来共同决定bug的“去留”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7:00:08 | 只看该作者
气死我了,讲砸了,紧张的不得了,话都没说明白sdlkfj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08-10-20 12:25: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24 04:49 , Processed in 0.07585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