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端午将至,心底里暗涌的潮水倾斜而出,儿时的景象像部老片子一般开始上映。
家家户户的门楣窗框“遍插茱萸”,长辈吩咐孩子们把五彩线寄在手腕或脚腕上,邻里邻居的玩伴们人手各拿自家包的粽子,互相张望着谁家的陷最好吃,红枣的、花生米的、豆子类的、纯白米的,遇上被包了肉的粽子,孩子们蜂拥而至抢开去了,想起来好不热闹,儿时的记忆里只要有的吃、有的玩那便是孩子们最纯真的开心的想法。
邻居王奶奶家的孙女王大丫比我大三岁,据大人们说大丫的父母把弟弟带到南方城市去打工,家中只剩下大丫和年迈的奶奶,平日里只靠奶奶拾捡破烂或到集市上卖些自制的鞋垫、针织品来为维生。每个欢庆的节日来到,乡里乡亲的就送些节日里的该享受的食物给王奶奶家,所以大丫会受到大家的照顾而一同感受着温暖、欢闹的童年。
直到我上学后,我才知道很多地方的节气风俗各不相同,也真正的了解了端午节的意义。我生动的对大丫讲述着我所学到的,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还有些地方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所以有了现在的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汨罗河,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大丫津津有味的听我说着,脸上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知道她渴望上学、渴望读书。课余饭后,大丫总会在门口放好一张大凳和二张小凳,时而为我倒水、时而为我削梨,而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将我所学的尽可能的讲给她听。
当我讲完屈原被谤而怀揣大石投入汨罗河时,大丫泪水决堤。任何悲情故事的结局总会有相对应的开端或者说是预示,每每端午节时,想到大丫便会阻挡不住我的泪腺,任凭它肆意流淌。读三年级的我,正享受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而因贫困的大丫被送到15公里外的人家去当童养媳,一年后王奶奶病故,送葬的那天大丫没掉一滴泪,,从她空洞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绝望和悲凉,不安、惊恐的我拉着大丫的手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星期后,听说大丫受不了婆家人的虐待而怀揣石头投河自尽了。
大丫远去了,端午节来了,我始终如一的准备好雄黄酒和香糯的粽子,准备在节日的夜晚抛掷河中,我坚信大丫能收到我虔诚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