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3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测试职业的惑与获(二)-都是执行测试,大家的差异点在那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3 22:1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舞随风 于 2011-4-7 16:35 编辑

都是执行测试,大家的差异点在那里?(0~2年工作经验)

有的新人很奇怪,测试环境大家一字排开,每天看大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换版本,执行测试用例,有问题就反馈给开发人员,然后打bug,验证bug……为什么看起来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彼此的薪酬会有差距,或者差距那么多?


你看到的只是表象,内在的东西没有看到。如果看不到内在的东西,或者想不明白内在的东西,只能说,你距离合格的测试工程师,还有很远的距离。


执行黑盒测试和测试员是有差距的,测试员和测试工程师是有差距的,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是有差距的。测试是有技术含量的,不是单纯的工厂生产模式,大家都是进行的同样的操作,输出的都是同样的产品——话又说回来,即使单纯的工厂生产模式,因个人的差异,合格率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貌似同样的工作方法,彼此的差异点在那里?

一、输出成果质量

对执行测试来说,输出成果质量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考核的角度,bug的遗漏率也是负面的,决定性的因素。举个例子,几个人执行同样的测试用例,面对同样的测试任务:

A员工测试执行用了3天,执行100条测试用例,测试出了20bug,完成测试任务。

B员工测试执行用了5天,执行100条测试用例,测试出了50bug,完成测试任务。

C员工测试执行用了3天,执行100条测试用例,测试出了51bug,完成测试任务。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给这三个人同样的工资么?或者,你会给谁较高的工资?
   

二、耐心

在目前的工作模式下,少不了出现开发人员提供临时版本到测试环境调试,或者开发人员短时间内提供多个版本进行测试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是很好的考验测试人员耐心的时候。

同样的测试反复的执行,然后每次都有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重复性的操作……人都会有惰性,可能最后一次的版本测试,很多前面测试执行过的没有问题的用例,会因为策略的修改或者开发人员拆东墙补西墙的解决方法,出现新的问题。

一次次的反复执行,这种工作是很枯燥,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笔者遇到的更多的情况,是测试人员根据惯性因素,直接跳过测试用例,认为不会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测试人员是不是很委屈?自己这么辛苦,反复执行了78次测试用例,每次都ok,谁知道最后一次有问题,最后还被k说漏测。


这种耐心和责任心,真的是因人而异。


   三、责任心

              责任心是任何职业岗位都要求的职业素养,在测试岗位的体现是什么?


针对bug,从开发的角度,必现的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偶尔出现的,没有必然出现条件的问题是痛苦的,拷机十天半个月才出现的问题是绝望的。那么对于测试人员来说:测试出必现的问题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和做出的成绩。对于偶尔出现问题和长拷问题的责任心,是对测试人员的一个挑战。


版本迭代快,在测试中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开发人员要求复现,或者bug打出去两天才过来要求查看现场,你怎么处理?

面临下班,一个随机的异常出现,你是选择无视,还是继续排查问题,尝试各种操作组合,业务逻辑组合,把bug抓住?

一个模块测试执行差不多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出现。然后尝试复现失败,那么对这个现象是放过,还是追下去?

四、排查问题的能力

            排查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依赖于经验积累。这点老员工比新员工有 优势,但是差不多时间进入团队的同事,对业务的熟悉各自有差异,这就是用心不用心做事的结果。


        发现同样一个bug,还是有几个人,假设分别表现如下:


A
人员用一个小时,请三个组的五个开发人员来看问题,然后定位出问题的责任人


B
人员用两个小时,被几个组的开发人员推过来推过去,最后现象被破坏,需要自己复现


C
人员用30分钟,定位出是那个模块哪个负责人的问题


D
人员用10分钟,指出问题点和责任人,并分析出原因是哪个地方的业务逻辑问题。

         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会给同样的工资么?或者,你会给谁较高的工资?


    五、回归测试的覆盖度

回归测试的执行,按照书本上的理想模式或职业憧憬中,应该是这个样子:开发人员对提交修复的bug,填写仔细的问题产生原因、修复策略方法以及回归测试建议。测试人员根据开发人员填写的信息,在测试用例库中选取回归测试用例,并执行回归测试用例。


但很多公司在实际执行时,因种种现状,回归测试的深度和波及面,更多的会依赖于执行回归测试的人员的职业素质:比如业务熟悉程度,比如责任心。

建立一个回归测试的流程,对团队的积累(软件)和过程质量控制的投入(硬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提高回归测试质量,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测试工程师的业务能力和自我的责任心(属于末端反控,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面对同样的回归测试,还是有几个人,假设分别表现如下:

       A
人员执行了原bug中的复现步骤,然后宣布回归完成

B人员执行了原bug的步骤,并把同模块的其他测试用例进行了一定的回归测试
       C
人员执行了原bug步骤,并根据系统架构,把可能波及的点也做了回归测试

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22: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舞随风 于 2011-3-23 22:23 编辑


    六、快速测试模式的效率

       这是最考验测试工程师的测试任务。

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开发测试模型外,还有部分开发测试任务是临时性、定制性、紧急性的测试任务,比如打标测试。

常规的测试,我们可以依赖于完整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计划、规格学习和讨论、测试用例编写评审、测试执行、bug分析和各种控制方法。但是紧急测试,前端的交付件可能不够全面,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也可能来不及构建。所以更多的测试执行和软件质量,就要求测试工程师对系统框架的熟悉情况,对各种测试工具的熟练应用,对测试策略和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构建方面都了如指掌。


   

七、敏感度

            敏感度是一个比较务虚的词,同时也没有特别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考核。部分可借鉴的指标,比如bug遗漏率、测试用例补充数目、评审反馈问题数、案例编写数目等。


            借用上文说到的一个事情,就是不容易出现的问题点,一是需要责任心,另外就是需要敏感度。对系统的敏感度,对细节的敏感度。


举个例子,图像质量的测试,彩色的图像忽然变成黑白的,可能任何一个测试人员都能发现问题。但是每隔30秒,图像忽然颤抖一下,可能就需要一定的敏感度。

比如声音质量测试,声音输出始终断断续续,可能每个测试人员都能发现,但是每隔一分钟,有几个字被“吃”掉,就需要依靠测试人员的敏感度和责任心。


   八、业务熟练度

          业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产品线的测试团队中,是根本,也是核心。在上述各种方面,已经阐述过业务知识导致的测试人员差异性:输出成果质量、排查问题的能力、回归测试覆盖度、快速测试模式等等。

     上面林林总总说了很多,但是还没有概括全面。如果有疑问,我希望提问者能观察大家彼此的差异点,然后尝试总结,学习。

     正像提出问题的人自己所说,你意识到有差异性,然后提出问题,这是很好的第一步。大家需要做的是第二步:观察学习高薪水的人,他们的做事方法和能力、业绩。第三步:就是模仿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有良好的榜样在身边,也有明确的目标和途径在身边,这种提升能力和报酬的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1-3-26 20:3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8 16:18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测试连长

    4#
    发表于 2011-3-26 22:44:59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错,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6:35:58 | 只看该作者
    修改了一下文章题目,R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1-4-7 19:10:0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很好,但我有一些疑问:
    1. 不同的人执行相同的用例,产出却不同,这是否跟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 如果用例设计得详细、全面,对用例执行人员的能力要求就会降低,测试结果的差异就会减少。
    2. 对于"开发人员短时间内提供多个版本进行测试的情况",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测试部门有权约束开发部门的版本提交,频率不能过快且开发必须进行自测,否则测试会被开发拖跨。
    3. 既然有许多重复劳动,为啥不考虑自动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20:09:0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很好,但我有一些疑问:
    1. 不同的人执行相同的用例,产出却不同,这是否跟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 ...
    探路者 发表于 2011-4-7 19:10


    1、和测试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辩证题目:测试用例颗粒度的问题。颗粒度大,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高,节省测试用例构建的时间,需求变动对测试用例的冲击较小。颗粒度小,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低(所谓的民工也能做测试的论调),但是构建测试用例、维护测试用例、需求规格对测试用例的冲击太大。
         看公司测试团队的具体模式和偏重性。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做法,理论上测试用例更新及时,测试执行人员执行有力的公司挺少的。

    2、看具体公司的模式,测试部门和开发部门是以部门维度进行配合,还是测试隶属于开发部门,还是大家都在项目组里面,听项目经理的。不同的模式,测试服务的领导不一样会导致考核的方式不一样。是偏质量,还是偏项目进度等。不可一概而论。
         
    3、重复劳动自动化,或者说自动化程度,取决于产品和团队、老板三个维度。一些行业的产品,用主流的测试工具无法实现自动化,或者只能部分实现自动化;团队来说,有没有自动化方面的储备;老板更现实,测试毕竟是讲投入产出比的一个投资,是黑盒搞定,还是养一些高级测试人员,不同的老板想法不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20:10:2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很好,但我有一些疑问:
    1. 不同的人执行相同的用例,产出却不同,这是否跟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 ...
    探路者 发表于 2011-4-7 19:10


    1、和测试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辩证题目:测试用例颗粒度的问题。颗粒度大,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高,节省测试用例构建的时间,需求变动对测试用例的冲击较小。颗粒度小,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低(所谓的民工也能做测试的论调),但是构建测试用例、维护测试用例、需求规格对测试用例的冲击太大。
         看公司测试团队的具体模式和偏重性。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做法,理论上测试用例更新及时,测试执行人员执行有力的公司挺少的。

    2、看具体公司的模式,测试部门和开发部门是以部门维度进行配合,还是测试隶属于开发部门,还是大家都在项目组里面,听项目经理的。不同的模式,测试服务的领导不一样会导致考核的方式不一样。是偏质量,还是偏项目进度等。不可一概而论。
         
    3、重复劳动自动化,或者说自动化程度,取决于产品和团队、老板三个维度。一些行业的产品,用主流的测试工具无法实现自动化,或者只能部分实现自动化;团队来说,有没有自动化方面的储备;老板更现实,测试毕竟是讲投入产出比的一个投资,是黑盒搞定,还是养一些高级测试人员,不同的老板想法不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20:10:3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很好,但我有一些疑问:
    1. 不同的人执行相同的用例,产出却不同,这是否跟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 ...
    探路者 发表于 2011-4-7 19:10


    1、和测试用例设计人员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辩证题目:测试用例颗粒度的问题。颗粒度大,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高,节省测试用例构建的时间,需求变动对测试用例的冲击较小。颗粒度小,对测试执行人员的要求较低(所谓的民工也能做测试的论调),但是构建测试用例、维护测试用例、需求规格对测试用例的冲击太大。
         看公司测试团队的具体模式和偏重性。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做法,理论上测试用例更新及时,测试执行人员执行有力的公司挺少的。

    2、看具体公司的模式,测试部门和开发部门是以部门维度进行配合,还是测试隶属于开发部门,还是大家都在项目组里面,听项目经理的。不同的模式,测试服务的领导不一样会导致考核的方式不一样。是偏质量,还是偏项目进度等。不可一概而论。
         
    3、重复劳动自动化,或者说自动化程度,取决于产品和团队、老板三个维度。一些行业的产品,用主流的测试工具无法实现自动化,或者只能部分实现自动化;团队来说,有没有自动化方面的储备;老板更现实,测试毕竟是讲投入产出比的一个投资,是黑盒搞定,还是养一些高级测试人员,不同的老板想法不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1-4-11 22:44:19 | 只看该作者
    最厌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实干就是个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11 11:54 , Processed in 0.0755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