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2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软件测试及Bug管理经验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9 09: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写在前面的话

本人从事软件工作多年,对如何作测试、如何管理Bug上有一些体会和想法;正好看到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较多,不妨简单地写出来。本文就测试工作的组织及工具的选用介绍一下主要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2、如何作好软件测试

(1)清晰的质量概念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产品交到您手上,各方面质量标准您要心中有数。安装卸装、功能性能、用户界面、出错与恢复......等等,您可列出大纲式的CheckList,不一定很详细但一定要全。
不同的开发队伍,规范化水平不同,他们不一定能提交完善的规格书、品质书,如果您自己也没有这个概念,测试中就容易疏漏很多东西。比如,界面上的Button大小、用词、字体、颜色等有规范吗?页面响应时间呢?总之,您要让人家明白,您对这些方面是有要求的。
(2)善作计划
按照CheckList,要测试的东西真的是很多,但人力、时间等资源是有限的,您需要考虑重要性、优先级等因素,作一个测试计划。确定测试内容是重要的,确定哪些不测或暂缓测试、同样也是重要的。针对需要测的内容,安排测试环境、人员、时间等,这些大的方面要与上司、相关人员讨论清楚,获得他们的支持。接下来再细化大的Check点,形成详细的测试方案。
(3)明确进入退出标准
需要明确进行测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测试环境、送测产品的媒介形式、文档等。如果达不到基本要求可明确地提出来,暂时退出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否则很浪费大家时间的。如:环境不具备、根本就安装不上、有大量严重错误等。
(4)对测试人员的要求
逻辑思维要强,说到底,测试就是一种逻辑覆盖,要用尽量少的测试实例覆盖尽量多的逻辑,这就是效率。细心很重要,在每一个测试点,您需要静下来好好想想,还有哪些可能的情况?细心一定会给您带来高产量的Bug的。
(5)关于自动测试工具
任何工具都是在人的安排下发挥作用,您自己如何测永远是第一位的。一般说来,自动测试工具只能在压力、容量等某些性能领域发挥作用,其他绝大部分需要的是勤奋和智慧。
(6)不断积累、持续改善
您无论多么出色还是会漏掉Bug,您需要有一个方法能够不断地、持续地改善。分析总结原因、不断完善测试计划、测试方法等,并用文档整理出来,您的基础就会越垫越厚,工作越来越有效。
(7)明确自己的责任
作为测试人员,您的任务就是找出缺陷、及时清晰的汇报给相关人员,让管理者清楚产品的质量状况。有时,您测出的问题他们决定不改,或者您认为没达到Release标准他们决定Release,这是可能的。影响一个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费、市场、策略、质量等,虽然测试通常是产品开发的最后一关,但我还没有见过测试人员决定一切的。

3、Bug管理的作用层次

软件开发的重点已经从技术转到管理与质量控制上了,如何按时做出符合质量的产品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测试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Bug管理的作用可想而知。其作用基本上分以下几个层次。
(1)备忘与沟通
备忘是一个Bug管理系统最朴素、最基本的作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道理就这么简单。您什么时候测出了Bug、怎么测的、当时环境怎样,开发人员解决了没有、什么时候解决的、如何解决的,需要及时记录下来;问题一多,您靠记忆是记不住的。没有遗漏地记下所有问题点并确保适当地处理掉,是Bug管理的基本要求。
Bug的产生、变更需及时通知相关人员,他们也应能随时查询不同状况的Bug 数据,良好的沟通才能保证有效的协作。
(2)监控
作为项目管理者,您需要及时全面了解目前的项目状况,有些Bug是影响全局的严重错误,需要立即做出处理、决策;有些Bug需要决定改还是不改,或是放入以后版本、分配给其他人等等。所以项目管理者应该能够监控Bug状况。
(3)定量分析
对Bug数据作定量的统计分析是更进一步的需求,如:bug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从测试者、责任人、缺陷级别、缺陷原因等不同角度统计缺陷数量等等。
(4)环境集成
更高一级的需求是与需求、测试方案、SourceCode、自动测试工具等关联起来。

4、Bug管理工具的选用

与选用任何一件商品一样,与您的需求、产品价格、服务等有关。
(1)需求
大部分开发机构对Bug工具的要求并不高,能记录问题点、能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并监督他们都作了适当的处理,基本上就可以了。很多网友说某某系统怎么弄得这么复杂、这么贵,自己花一个星期就能做个可用的东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早期,市场上没有合适的Bug管理系统,我使用Excel作,说实在的也不错。当然啦,时代在进步,Bug管理系统可更好地实现这些需求。
稍微高一点的要求,可做定量的统计分析,挖掘信息潜在价值。
更高一级的需求,就是景上添花啦,可以与需求、测试方案、SourceCode、自动测试工具等环境集成。但事物总是两面性的,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需要有完善的需求规格、测试方案,需要仔细规划自动化工具所产生数据的过滤、运用。一句话,对自身的规范化要求较高,否则这些功能听起来不错,实际利用不起来。
(2)服务与价格
从价格上说,有3类缺陷管理工具可供选用。
一是纯免费的,如Bugzilla、Mantis等。但免费的东西用户友好性差、安装难,您需要懂linux、perl、mySQL、apache之类的东西;而且没服务,出一点问题您就上Internet淘技术文章去吧,如何安装、使用这些免费软件简直是一门学问了。
二是价格较低的国产软件,基本满足备忘沟通和监控的需要。如华创BMS,做得比较灵活,字段、权限、email通知、数据字典等都可以定制,适应性较强,统计报表的定制性也较强,可以做一定的定量分析。一般开发单位使用这类系统基本够用。
三是价格中等或较高,如微创的BMS、MI的TestDirector、IBM Rational的ClearQuest等。可以做一定的环境集成,如TD,可以把Requirement、Testplan、Bug关联起来,微创BMS可以与MS Project、SourceSafe关联。价格稍高,几万到几十万之间,关键是这些高级功能您真的能利用上。

总的说来,适合您的、就是好的,微软内部的Bug管理界面也非常朴素,看上去有点像windows 95那个时代的小工具。另外服务是很重要的,问题解决不了耽误自己的时间不说,可别影响测试工作。
北京地区对软件测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qq交流:306513768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http://www.51testing.com/?110105

[ 本帖最后由 rendaoyuan 于 2007-6-13 14:26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07-8-6 10:22:06 | 只看该作者
sdlkfj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07-7-3 09:24:39 | 只看该作者

帮助很大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07-7-2 08:21:42 | 只看该作者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11-23 09:27
  • 签到天数: 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测试团长

    7#
    发表于 2007-6-27 11:46:41 | 只看该作者
    昏迷,你看置顶帖那个吃鸡蛋的,就是你这个东西,烙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7-6-27 11:33:32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1:24:15 | 只看该作者
    sdlkfj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07-6-13 16:07:04 | 只看该作者
    sdlkfj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4:26:15 | 只看该作者
    sdlkfj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7-4-9 10:59: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24 09:49 , Processed in 0.0742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