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大连的软件外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9 08:3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09年的一个帖子,希望对大家思考国内软件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原文:http://www.vpsee.com/2009/12/software-outsoucing-in-dalian/

前几天在大连和几个朋友和前同事聚了聚,都是做软件的自然话题少不了程序员和软件。大连这几年依靠语言和人才优势还有大连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推进,在软件外包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有个朋友在 SAP,朝鲜族,生来就会韩语和汉语,然后上学学的是日语,大学修了英语并且过了六级,等毕业的时候就会了4门语言。东北在日语和韩语方面的优势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而且东北有很多不错的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再加上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这些都使得大连成为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

很多人觉得做软件外包技术含量低、没前途、薪水低、体力活,VPSee 认为发展外包产业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巨大的外包市场帮助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外包公司就像培训机构一样,把一群群刚出炉、没有实战经验的大学生锻造成一个个编程熟手。中国缺乏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大的外包公司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会积累很多大型项目开发的经验和培养出一批项目管理人才(尽管还是有很多程序员质疑自己上司的管理能力)。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对中国都是有利的。软件外包的技术核心不在软件,而是在正确的理解客户需求、良好的沟通、大型项目的管理以及随需而变的优质服务。

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人力成本太低,所以单纯发展高科技在中国是投资大收益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无利可图就不会有商人和投资,没有商业运作就不会成气候。假如我现在要把一本书的内容输入到电脑,一种办法是购买文本识别软件,把书扫描后用文本识别软件把文字识别出来存入文本文档;一种办法是找个人打字,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电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用盗版软件。在国外,使用盗版软件行不通,请人打字成本非常高,所以一般选择使用文本识别软件或者干脆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人打字,这促使了软件开发商和投资人积极投入到软件研发,开发出更好更准确的识别软件。在中国,首选盗版软件,如果没有盗版可用,雇佣几个人打字也不是很贵,在中国开发一套文本识别软件是没有市场的,软件没市场就没人愿意投资,金钱如果不往这个行业流动就无法带动起一个产业。严格的是说,中国没有软件产业,软件外包不能算软件产业。与软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硬件和互联网产业,这两个产业在中国都发展的很好,现在中国互联网、网游市场很发达,国外的互联网服务、网站几乎打不进来。

外包工作做长了以后程序员就会产生困惑,特别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技术生涯产生疑问,这也是为什么外包企业流动量大的原因。听一个猎头朋友说因为金融危机今年很多外资公司缩减了招聘需求,他现在基本在接其他的活来维持公司运转,等到明年5、6月份左右再重返人力猎头市场。和几个朋友交谈了解到,HP 已经有两年没有涨工资,几个 IBM 朋友打算跳槽,松下的一个部门被撤了,剩下的优质员工被 OKI 吸收了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 OKI 甚至还买了松下剩下的办公桌椅。小日本在控制成本方面很有一套。

提到软件外包就不得不提东软这家公司,现在拥有约2万员工,在大连软件园周围丢一块砖就会砸到一个东软人(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东软在东北知名度很高,在程序员眼里不算太好,主要是因为薪水不高,加班没有加班费,不过东软在客户那里口碑还是不错的。东软的办公环境不错,很像大学校园,食堂宿舍都在一个园子里。东软的高流动率为大连的软件外包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现在很多 IBM、HP、OKI、松下、埃森哲等在大连的外资软件企业都可以找到来自东软背景的员工。不夸张的说,在软件园区、数码广场周围吃饭,一桌子10个人可能一半都来自东软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过。不过 VPSee 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东软允许这么高的流动率,高的流动率对公司是不利的,招聘、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很高,自己培养了员工却送给了竞争对手,就像中国培育了大量博士生然后跑到美国给美国做贡献一样,竞争对手反过来用这些员工和东软抢单子。不过东软能活到现在一定不简单,也许东软有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武器吧。我猜测东软正是依靠这种低成本优势把中国制造业的代工模式成功复制到了软件行业。

在大连呆几天后就要去武汉,一个呆了四年就不想再回去的城市,一个换登机牌不排队的城市~~

评分

参与人数 1综合技术指数 +10 收起 理由
qiguojie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11-25 09:21:5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0-8-5 22:36:30 | 只看该作者
国内的外包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出现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外包公司,东软是其中之一。外包公司未来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国际化的一些软件公司也愿意把项目外包到中国来。

对个人而言,刚进入测试行业的或者测试经验不足的,进大型的外包公司还是不错的。可以接触到国内、国际化的软件公司的一些项目,这些机会是很难得的。个人技术积累上面也会有很大提升,当然还要靠个人努力。流程上面也会接触到一些正规、新的流程。对新人而言,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是最为主要的,待遇等其他的是次要的。对于有丰富测试经验的人来说,进外包公司可以多考虑一些,比如个人发展前途,待遇等,达不到自己理想条件可以不去。有丰富测试经验(比如,五年以上,且有连续几年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测试人员国内还是很缺的。

[ 本帖最后由 耶罗 于 2010-8-5 22: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0-8-5 11:17: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写了这么多,怎么没几个人支持一下呢。看来在大连做IT的人数还是比不上一线城市,再者就是大连做IT的很少关注这个论坛吧。
我到大连没多久,也是在外包公司被外派到某知名公司工作,觉得楼主说的还是很在理的。
敝人觉得外包行业还是很有发展的,比如靠低廉的劳动力和还够用的专业水平,争取到印度人手里的外包项目,也会良性的增加很多中国人的就业机会和中国IT业的收入的,还有知名度哈。
以前在北京,“东软”是与工资低紧密相连的。来到大连,工资低是事实,但是这边的人还是很看重东软的实力的,尤其应届毕业生还是很希望进去的,我却对他的建筑格外神往,东软新的办公地址,远远望去,宛若山间的城堡。。嗯,跑题了。
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一个大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温总理的指示,“大连软件外包要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嗯。。。就当做美好的愿望吧,希望还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0-7-9 16:46:2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鑫翔恒业科技有限公司
承接软件测试服务外包项目
我们团队有专业的从事多年性能测试工作的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高级性能分析师,Oracle DBA等,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功能测试使用的工具
测试工具 操作系统
-> WinRunner
-> QuickTest Pro
-> Robot
-> TestDirector
-> Quantity Center

功能测试服务范围: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系统测试
· 回归测试产品分类  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性能测试使用的工具
测试工具  
->LoadRunner
->WebLOAD
->Silkperformer
->JMeter
->TestDirector
->Quantity Center

性能测试服务范围
· 基准测试
· 容量测试
· 压力测试
· 负载测试
· 稳定性测试
· 异常测试

公司网址:www.911it8.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E世界1115A
公司传真:010-62684686
公司电话:010-62684686   15110017285 刘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0-6-29 23:22:14 | 只看该作者
软件外包的技术核心不在软件,而是在正确的理解客户需求、良好的沟通、大型项目的管理以及随需而变的优质服务。

比较喜欢这句话。
大连很少有研发的公司,像IBM,简百特这种,也是做外包的。基本上就是国外的开发,或上海的开发把系统做好,丢到大连来测试。
前两天看新闻,IBM打算下半年从软件园迁到高新园区了,而东软早就把软件园变成信息学院,自己跑到高新园区建了个软件园,说到底,成本更低,政策更好。自己公司也打算把上海的部分业务转到大连来,有点类似于以前的苏南模式,只不过从工业转为了软件外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15 09:31 , Processed in 0.0730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