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34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你是怎么制定项目测试通过标准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7:5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软件测试开始时都会要求编写测试计划,而测试计划里面就会提到软件测试的通过标准。以往都是测试都不需要写计划,测试之后也是凭问题的严重性来判断项目是否通过测试。比如说有个很严重的bug没有解决,那就无法通过。现在需要在测试计划里面就开始体现通过标准,对于标准的制定很是混乱。目前,我的通过标准是根据不同严重程度缺陷的数量来决定,如严重程度有1-urgent,2-very high,3-high,4-medium,5-low,然后引入缺陷类型,其中包括建议类——建议类说明需求没有规定,但是按照常规建议功能实现的缺陷。
我目前的通过标准是:【未关闭】1,2级缺陷总数占总数百分比为0;3,4级缺陷占比少于5%;5级缺陷占比少于10%——注意:分母为每个模块的缺陷数。该标准适用于每个模块,但是对于总体标准,却又拿捏不住。
不知道各位在测试管理过程中,都是怎么制定的测试通过标准?或者针对我这个情况,给点建议?谢谢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0-11-10 23:46:09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不同产品特点,用户等来制定吧
然后讨论评审,签字,通过

然后再根据反馈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5-8 19:23
  • 签到天数: 1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测试师长

    3#
    发表于 2010-11-12 17:01:3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标准是相关人员一起定义的,每个项目都会不太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2-28 18:04
  •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测试团长

    4#
    发表于 2010-11-12 17:22:1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测试的覆盖情况
    2。 测试通过的情况
    3。 所发现问题的等级
    4。 β测试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0-11-17 14:10:29 | 只看该作者
    补充:
    遗留缺陷类型及比列
    对测试结果,测试过程的评审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17:08:2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的具体一点么,虽然我也知道每个项目的通过标准都不同,但是还是希望可以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下。有朋友说道用千行代码发现的bug数来判断,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从测试角度上来看,缺少可操作性。一般来讲,测试所能控制的也就是【用例通过率】【bug类型和比例】,也有人谈到【需求覆盖率】。【用例通过率】这个好计算,但是其他两个指标有疑问。
    【需求覆盖率】
    1. 需求不明确。开发就给你个软件,根本没有任何文档,只说明了要测试什么模块。那好吧,这样怎么明确需求?退一步吧,我们可以根据行业知识和使用习惯来编写测试用例,而这些测试用例,相信每个人都会坚信自己写的用例已经覆盖了需求。那么这样的需求覆盖率岂不是100%?
    2. 需求明确。现在有文档了,可以编写用例了。还是刚才那话,用例写完了,也就相信需求全覆盖了。那也是覆盖率100%?
    所以,个人觉得需求覆盖率是空话,而在实际中,我也没有采用这个指标。
    【bug类型和比例】
    这个是我比较重视的,也是我原帖里面提到的那么些标准。只是还存在问题
    1. 类型可以自己定,但是在没有比照对象的情况下,怎么确定通过比例?如严重性bug不能超过2%等等...
    2. 一般软件出来都要经过几个版本测试,而且在第一版本测试之后会有个初步测试报告产生。那么,此时的比例应该是针对新发现的bug而言,万一刚好只发现1个high严重性bug,9个low严重性bug,而且比例刚好为10%的话,这个版本岂不是通过测试了?
    3. 软件测试中,bug肯定有关闭,拒绝等状态,因此我的标准是定为未处理的bug,也就是说bug状态为new的bug,除以总体bug-建议性bug数目,依次来定比例,不知是否正确?
    4. 测试软件,一般会将软件按照模块逐个分解。这时制定通过标准时,应该是要制定每个模块的通过标准,这个没错吧?
    5. 接第四点,如果针对每个模块制定标准,那么也应该制定整体通过标准吧?要不然判断这软件是否通过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整体标准又该怎么制定,俺迷糊了....
    6. 至于什么评审讨论的话,这个就不用提醒了,因为根本就是嘴皮功夫.....难不成写测试计划时候,在测试通过标准写:根据评审结果决定么...
    6. 规范性的测试报告需要在每个版本测试之后编写提交么?
    欢迎讨论,也希望大家可以解答我的疑问,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0-11-17 17:27:12 | 只看该作者
    1.需求覆盖率是可以核查的,如果将需求拆分为功能清单,再与用例进行核照即可查明。也可以借助工具管理需求和用例,如IBM就有RQM工具,只有需求覆盖全了,才能保证后续的标志。
    2、测试执行率,是否100%执行到位
    3、测试通过率
    4、剩余的缺陷等级要求,如一二级缺陷不含有,三四级缺陷不超过总缺陷的20%
    以上四点即可作为通过准则,如覆盖率100%,执行了100%,通过率100%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0-11-19 10:45:1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我这里遇到的情况与楼主差不多,目前我这里处理的方式是:将BUG划分A/B/C类,A类问题是严重程度高,功能需求实现不彻底,BUG关系到系统稳定性,涉及到软件安全方面;B类问题是一般功能性问题,不影响功能,是一些小的缺陷,用户使用上不会出现危害或错误;C类是一些界面,布局,字符等问题。
      一般评价是:A类只要有一个就不能通过,必须修复才能通过;B类不能多于2个存在;C类不能多于5个。如果存在B类是2个,C类有5个以下,将根据测试结果召集开发、产品、测试集中开会讨论,对问题确定原因和处理方案,根据讨论结果做出测试是否通过的结论。
    这个判断也是不很全,我们也是因为没有好的判断标准,制定的一个测试通过标准,提交质量管理受控执行。有时,很多问题如果会上讨论结果放行,我们测试认为风险大,我们一般将该任务的发布提交与会领导签字放行,决定权上交,我们只针对报告负责,作为合同评审的发布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8: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helios


        开会讨论,并由上级决定是个可行的方法。这里问一下,你们这个ABC类的个数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数目用比例来计算不是会更合理一点么?按照你对B类的定义,我觉得一次测试下来,B类的缺陷应该很多,那岂不是基本都要修复才放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2-28 18:04
  •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测试团长

    10#
    发表于 2010-11-24 15: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zhoward


        有点杯具~~不过是现状。工程化方法在软件领域并没有深入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2-28 18:04
  •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测试团长

    11#
    发表于 2010-11-24 15:03:0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情况只能看着办了。所以我的感觉是你提供数据和现状说明,由决策层决定如何操作。集体开会是一定要的。否则,就变成了谁做谁负责——这样的情况都是类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14 23:57 , Processed in 0.07532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