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名单 | 奖项 | 获奖名单 | 奖励 | 答案链接 | 一等奖 | 51Testing_叮当 | 500测试积点 | #3 | 二等奖 | feng_hong | 500测试积点 | #5 | 三等奖 | 傻呵呵 | 500测试积点 | #9 |
嘘!别告孩子圣诞老人不存在
前几天有一对美国朋友带着三个孩子,到我们家吃饭。这天,我五岁的儿子,掉了他的第一个牙齿,正兴奋地和姐姐猜测晚上牙仙子(toothfairy)会给他多少钱——美国孩子中间有一传说,说牙齿掉了之后,放枕头下面,晚上牙仙子就会过来将牙齿取走,然后留下一点小钱,一般是几毛钱或者一块钱。
看两个孩子在一旁猜得不亦乐乎,我太太便跟客人讲:“我女儿都八岁了,现在还对圣诞老人、牙仙子这些相信得很。”
说这话时,美国客人杰米开始挤眉㺯眼,示意她不要再讲,或是小声点,免得小孩子听到。杰米自己的大儿子都十一岁了。
那天夜间,儿子惊喜地拿着一个信封跑过来,说牙仙子真来了,给钱给他了。
我一看,信封里面还有一张便条,便条原来是我女儿提前写的——她怕牙仙子找不到牙齿,特意留下说明。
当孩子发现你在撒谎,他便开悟了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某公立小学的一位老师曾跟班上的学生说圣诞老人是假的,结果家长纷纷投诉,学校差点儿没有把这个老师给开除。
其实,这样的一种善意的“造假”,是值得去肯定的。在美国做家长的一大功课,是要守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因为想象也是小孩童年宝贵的一部分。
《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刚做母亲的凯蒂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便向母亲罗姆利求教,罗姆利外婆让她教孩子看《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
“你还得把我讲过的民间故事讲给孩子听,就像妈妈传给我,我外祖母传给我妈妈一样。你要跟孩子们讲讲老国家的神话故事,说说那些仙女、小精灵、侏儒等,他们不住凡界,却住在人们心中……对了,别忘了还有圣诞老人。孩子六岁之前都必须相信圣诞老人……孩子必须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必须有一个隐秘的世界。”
凯蒂问:“孩子会长大,会自己明白事理,发现我撒谎了,岂不是很失望?”
罗姆利外婆说:“那就是开悟啊。”
保留美好想象,到孩子察觉有假为止
是啊,就是想象错了,那又能怎样?他收获了童年,得到了成长,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被不断教育“不信鬼不信神不信仙”,到最
后连这些无害的小精灵的世界都进不去。我有时候会看《聊斋志异》,实在觉得趣味盎然。可如今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这里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想象力的空间被压缩掉了。
但是,人们对于想象的需求却并没有缩减。从《哈利波特》的热销,到《纳尼亚传奇》的热播,我们看到,西方的玄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只不过在这个产生过《西游记》和《封神榜》的国度,我们是消费者而不再是生产者。《哈利波特》的作者,不过是一个英国的单亲母亲,可她一个人就创造了差不多一个市的产值。
我想其他领域也是类似的。一个想象力发达的民族,在其它的领域也会超前,比如盖茨想象了每台桌上放有一电脑的场景,于是有了今天的微软。乔布斯更是匪夷所思,谁会想象到iPhone、iPad之类的小玩意呢?而中国的工厂只不过生产组装加工,赚点小钱罢了。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时,我想最根本的办法便是从孩子抓起,激发想象的潜能。
或者说,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圣诞老人或牙仙子?我们肉眼能看到多少耳朵能听到多少?单个算来还不如一些动物。我们凭什么认为,这样的世界,就只是一些原子的碰撞,除了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我们不相信任何东西,并因此而自豪。可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自大而藐小。
不妨学学北美家长的坚持——不主动跑去告诉任何一个孩子,“圣诞老人是骗人的!从来没有圣诞老人!”就让美好的想象一直保留到孩子自己察觉出来是假的为止,这样也培植了孩子童年的想象,何尝不是父母给孩子人生的一大贡献呢?
活动内容: 每个周一、周五上午11点整,小编会在灌水版块中发布一篇关于心里圈故事的帖子提供给大家阅读。阅读后,需要大家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并且写上一句读后感(不少于10个文字)。 活动时间: 每周二次 活动规则: 阅读心里圈的故事,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和写上自己的读后感(必须原创),通过论坛跟帖的形式进行回复。Ps:如发现抄袭原文评论将视为无效。 获奖标准: 找出文章中的所有错别字,并且读后感写的最好的三位会员能获得500测试积点。
活动答案:挤眉弄眼=挤眉弄眼
自大而渺小=自大而藐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