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dennyqi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最佳实践] 上海世博会安保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0-5-24 13:22:59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的内容,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0-5-24 13:32:20 | 只看该作者
Ramp Up 的设置策略:
a) 对于200 用户的单模块测试,Ramp Up 设置为10 用户/10 秒
b) 对于500 用户的单模块测试,Ramp Up 设置为20 用户/10 秒
c) 对于200 用户的多模块整体性测试,Ramp Up 设置为5 用户/20 秒

用户加压10用户/10秒、20用户/秒、5用户/秒,这个测试过程中怎么确定究竟每秒加载几个用户?依据什么?凭主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0-5-24 13:39:4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
根据调研得知系统的用户数为2000,按照业界经验,取10%作为并发用户测试即可,本次测试取200
并发用户来评估系统的整体性能。

取系统用户数的10%,作为并发用户数,实际测试中这样换算,可靠吗?

实际测试中,并发用户数和系统实际用户数究竟怎么换算,还是有很多讨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10 11:2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测试排长

    44#
    发表于 2010-5-24 14:02: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0-5-24 16:03:0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0-5-28 17:27:13 | 只看该作者
    来顶下,莫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0-5-28 17:29: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0-5-29 14:44:07 | 只看该作者
    可否提供Load_analysis.l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6:0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edstar 于 2010-5-24 13:32 发表
    Ramp Up 的设置策略:
    a) 对于200 用户的单模块测试,Ramp Up 设置为10 用户/10 秒
    b) 对于500 用户的单模块测试,Ramp Up 设置为20 用户/10 秒
    c) 对于200 用户的多模块整体性测试,Ramp Up 设置为5 用户/20 秒
    ...


    很简单的原则:Ramp Up确保平稳增加即可。目的在于分析指标,只要能发现问题即可。世界没有完美的模型,相反,我非常反对那种教条式的公式,告诉你如何计算最大用户,如何模拟思考时间,如果我们做性能测试时,按照这些公式来玩,那就别玩儿了。

    我,唯一信奉一个指标:TP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6:05: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edstar 于 2010-5-24 13:39 发表
    另外:
    根据调研得知系统的用户数为2000,按照业界经验,取10%作为并发用户测试即可,本次测试取200
    并发用户来评估系统的整体性能。

    取系统用户数的10%,作为并发用户数,实际测试中这样换算,可靠吗?

    实际 ...


    抛弃那些条条框框,经验比什么都可靠,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些最简单的模型最有效,经过我测试的系统,还未出现反弹或超越了我给系统制造的压力。

    使用潜在用户的10%的进行测试,分析性能指标,寻找性能瓶颈,用20%~30%的用户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其稳定性。(潜在用户要相对准确,而通常也容易收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0-6-1 10:08:19 | 只看该作者
    只想问:
    这样的系统你是官方授权的测试还是个人学习?
    如果是官方授权的测试,你怎么敢把测试报告发出?如果是个人学习,你怎么能选取这样的系统做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0-6-2 01:53: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0-6-2 10:36:55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有待提高吧。

    测试场景设计看不到,只有测试脚本,如果说一个脚本对应一个场景,那混合场景哪去了?
    并发数的设置略显草率,只用一句业界经验说不过去。
    语言上的描述,比如“平均吞吐量为每秒钟2.14MB”、对于Weblogic参数的描述都有不恰当的地方,文档前后也对应不起来,如JVM的参数设置,前面说堆大小,后面说内存大小,但这两个说法在这里都不是很正确。
    weblogic上数据库连接池的监控呢?
    weblogic为一组集群,但资源监控只有其中一台机器,并且只是一张静态的截图,无法有效说明问题,在200负载下与在500的负载下,难道都一样?数据库服务器完全没提到。
    负载均衡器的users指标未做进一步说明,最大500并发,何来近100000个users,说明此users与我们传统上理解的有所不同。
    并发数从200升到500,用户登录以及信息录入场景的平均响应时间大幅上升,瓶颈在哪里?是Radware转发不过去,还是Oracle忙不过来?问题出在weblogic的可能性不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共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0-6-2 11:3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0-6-2 15:31: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0-6-2 16:10:3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的共享精神,收下了,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0-6-2 16: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的帖子

    不错  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0-6-2 16:57:2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先学习再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0-6-2 17:26:23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如何

    挺好的,谢谢。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0-6-2 17:27:22 | 只看该作者
    顶上去,让更多人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23 06:51 , Processed in 0.0797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