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细聊持续集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31 15:2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4  精准测试

  前面已经介绍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黑盒测试是一种面向业务流程的测试,针对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在运行的系统上执行测试用例,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工程师对

于测试代码是如何运行的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输入、输出评价系统的逻辑处理是否正确。而白盒测试恰恰相反,测试人员需要面向代码测试,根据代码逻辑、覆盖路径设计测试用例。对于白盒测试用例而言,

被测系统的代码是可见的,测试需要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从程序逻辑入手,得到测试数据。

  在黑盒测试中,针对需求的测试用例,代码覆盖率一般为60%~70%,如果要提高系统的测试覆盖率,需要投入的测试成本会远远高于覆盖率达到70%时的测试投入。同时,黑盒测试过程中代码是不可见

的,如果要获取更高的覆盖率,就只能设计大量的冗余测试用例,但是大量的冗余测试用例只使得提升覆盖率变成一种可能的行为,这并不是一个充分必要的方法。

  冗余的测试用例会导致测试投入高、测试用例难以维护等连锁反应。针对上述这种情况,白盒测试在提升测试覆盖率上的效果就好很多。因为白盒测试中的代码逻辑是可见的,所以每增加一个测试用例,

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覆盖率的提升。但是白盒测试用例的设计人员需要理解代码逻辑及调用关系,会编写测试代码,这会提高白盒测试的门槛。对于一般的业务测试工程师来说,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解决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问题,同时兼有这两种测试的优点,就需要精准测试。精准测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辅助算法对传统软件测试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与优化,使测试过程更加可视化、

智能、可信和精准,从而实现测试用例和被测系统的双向追溯。精准测试的原理如图5-9所示。



图5-9  精准测试的原理

其中,正向追溯指开发人员查看测试人员执行用例的代码细节,以方便进行缺陷修复。测试数据可以直接为开发人员的调试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并修复缺陷。逆向追溯指测试人员通过修改的源代码快



速确定测试用例的范围,极大地减轻回归测试的工作量,快速修订测试用例,达到测试覆盖率最大化。通过推动精准测试的落地,我们可以帮助缩小回归范围,节省人力成本,同时防止缺少测试用例导致的漏


测,前置测试,让测试工作和开发工作可以并行执行,提升项目敏捷度,缩短测试独占周期等。

  精准测试也以持续交付流水线为基础,通过持续集成完成代码的构建、编译、静态扫描和测试环境部署,使用自动化测试平台完成回归测试用例的执行,通过测试监控分析,精确、详细地记录测试用例的



运行过程,收集全部过程数据,进行缺陷分析、链路跟踪,建立测试用例和系统代码的映射关系,实现测试用例和系统代码的双向追溯,真正实现有所测,有所不测。

  差异分析指分析两次提交的代码的变化,这主要依靠现在版本控制系统实现,目前通常使用Git。通过Git提供的diff方法,我们可以获取代码的变更,通过git diff命令可以获悉哪个文件的哪几行代码有变



动,以差异小结的形式标注。其中如果有变化,则对于删除的代码会标注减号,对于其他改动的代码会标注加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获悉是否有代码发生变动,只要有变动,就需要通过内部映射关系


推荐的回归测试用例进行回归。

  代码染色是通过覆盖率监控实现的,在Java项目中覆盖率监控部分绝大部分是基于Jacoco实现的。首先,Jacoco通过ASM字节码注入的探针标注代码是否执行过,这样就可以记录代码模块是否执行过,



从而达到代码染色的目的。然后,通过Jacoco的dump、merge、report生成测试报告。其中,dump先从Jacoco的代理中请求覆盖率的数据exec文件,然后通过merge命令将多个exec文件合并,最后通过


report进行展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51Testing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9-27 06:13 , Processed in 0.0619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