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软软件测试的工作性质(转自IT实验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3 12: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到一篇不错的关于微软测试工作性质的文章,对工作角色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我就是SDET,属于开发和测试中间的那种,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黑盒测试,对SDET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做好这种白盒测试,仍然要加紧自己在开发能力的培养,才能较快的发现代码中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测试在微软公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微软公司在此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微软对测试的重视表现在工程开发队伍的人员构成上,微软的项目经理、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基本是1:3:3或1:4:4,可以看出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是1:1。对于测试的重视还表现在最后产品要发布的时候,此产品的所有相关部门都必须签字,而测试人员则具有绝对的否决权。
        测试人员中分成两种职位,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测试组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实际上还是属于开发人员,他们具备编写代码的能力和开发工具软件的经验,侧重于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测试脚本,实现测试的自动化。Software Test Engineer(软件测试工程师)具体负责测试软件产品,主要完成一些手工测试以及安装配置测试。
2. 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是测试人员管理测试项目,在软件中寻找Bug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测试计划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评判团队的测试覆盖率以及效率,让测试工作很有条理的逐步展开。二是有利于与项目经理、开发人员进行沟通。有了测试计划之后,他们就能够知道你是如何开展测试工作的,他们也会从中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确保测试工作顺利进行。总之,有了测试计划可以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确保用户的满意度。
        测试人员在编写测试计划之前,应获得以下文档:
        1)程序经理编写的产品功能说明书或产品开发计划;
        2)程序经理或开发人员提供的开发进度表。
        根据产品的特性及开发进度安排,测试人员制定具体的测试计划。测试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测试目标和发布条件:
        a. 给出清晰的测试目标描述;
        b. 定义产品的发布条件,即在达到何种测试目标的前提下才可以发布产品的某个特定版本。
        2)待测产品范围:
        a. 软件主要特性/功能说明,即待测软件主要特性的列表;
        b. 特性/功能测试一览,应涵盖所有特性、对话框、菜单和错误信息等待测内容,并列举每个测试范围内要重点考虑的关键功能。
        3)测试方法描述:
        a. 定义测试软件产品时使用的测试方法;
        b. 描述每一种特定的测试方法可以覆盖哪些测试范围。
        4)测试进度表:
        a. 定义测试里程碑;
        b. 定义当前里程碑的详细测试进度。
        5)测试资源和相关的程序经理/开发工程师:
        a. 定义参与测试的人员;
        b. 描述每位测试人员的职责范围;
        c. 给出与测试有关的程序经理/开发工程师的相关信息。
        6)配置范围和测试工具:
        a. 给出测试时使用的所有计算机平台列表;
        b. 描述测试覆盖了哪些硬件设备;
        c. 测试时使用的主要测试工具。
        此外,还应列出测试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及测试的依赖性,即测试是否依赖于某个产品或某个团队。比如此项测试依赖性WindowsCE这个操作系统,而这个系统要明年2月份才能做好,那么此项测试就可能只有在明年5月份才能完成,这样就存在着依赖关系。如果那个团队的开发计划往后推,则此项测试也会被推迟。
3. 测试用例开发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就是有一个合理的概率来找到Bug,不要冗余,要有针对性,一个测试只针对一件事情。特别是功能测试的时候,如果一个测试是测了两项功能,那么如果测试结果失败的话,就不知道到底是哪项功能出了问题。
        测试用例开发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的分析,Error Guessing Testing。
        等价类划分是根据输入输出条件,以及自身的一些特性分成两个或更多个子集,来减少所需要测试的用例个数,并且能用很少的测试用例来覆盖很多的情况,减少测试用例的冗余度。在等价类划分中,最基本的划分是一个为合法的类,一个为不合法的类。
        边界值的分析是利用了一个规律,即程序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就是在边界值的附近,它取决于变量的类型,以及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对于有n个变量时,会有6n+1个测试用例,取值分别是min-1, min, min+1, normal, max-1, max,max+1的组合。边界值的分析的缺点,是对逻辑变量和布尔型变量不起作用,还有可能会忽略掉某些输入的组合。
        Error Guessing Testing完全靠的是经验,所设计的测试用例就是常说的猜测。感觉到软件在某个地方可能出错,就去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这主要是靠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其优点是速度快,只要想得到,就能很快设计出测试用例。缺点就是没有系统性,无法知道覆盖率会有多少,很可能会遗漏一些测试领域。
实际上在微软是采用一些专门的软件或工具负责测试用例的管理,有一些测试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比如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在哪些平台执行,是手工测试还是自动测试,运行的频率是每天运行一次,还是每周运行一次。此外还有清晰的测试通过或失败的标准,以及详细记录测试的每个步骤。
4. Bug跟踪过程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测试人员的一项最重要使命就是对所有已知Bug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保证产品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一般地,项目组发现、定位、处理和最终解决一个Bug的过程包括Bug报告、Bug评估和分配、Bug处理、Bug关闭等四个阶段:
        1)测试工程师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新的Bug后,应向项目组报告该Bug的位置、表现、当前状态等信息。项目组在Bug数据库中添加该Bug的记录。
        2)开发经理对已发现的Bug进行集中讨论,根据Bug对软件产品的影响来评估Bug的优先级,制定Bug的修正策略。按照Bug的优先级顺序和开发人员的工作安排,开发经理将所有需要立即处理的Bug分配给相应的开发工程师。
        3)开发工程师根据安排对特定的Bug进行处理,找出代码中的错误原因,修改代码,重新生成产品版本。
        4)开发工程师处理了Bug之后,测试人员需要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验证,经过验证确认已正确处理的Bug被标记为关闭(Close)状态。测试工程师既需要验证Bug是否已经被修正,也需要确定开发人员有没有在修改代码的同时引入新的Bug。
5. Bug的不同处理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Bug已处理并不意味着Bug已经被修正。开发工程师可以推迟Bug的修正时间,也可以在分析之后告知测试工程师这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Bug。也就是说,某特定的Bug经开发工程师处理之后,该Bug可能包括以下几种状态。
        已修正:开发工程师已经修正了相应的程序代码,该Bug不会出现了。
        可推迟:该Bug的重要程度较低,不会影响当前应提交版本的主要功能,可安排在下一版本中再行处理。
        设计问题:该Bug与程序实现无关,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对此应提交给程序经理处理。
        无需修正:该Bug的重要程度非常低,根本不会影响程序的功能,项目组没有必要在这些Bug上浪费时间。
五、成为优秀测试工程师的要求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工程师,首先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要有很好的了解,精通一门或多门的编程语言,具备一定的程序调试技能,掌握测试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技术。同时要比较细心,会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此外,还要善于用非常规的方式思考问题,尽可能多的参加软件测试项目,在实践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不断分析和总结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错的环节。这样,一名优秀的测试工程师就从软件测试的实践中脱颖而出了。
        结束语:微软的软件开发经验积淀深厚,微软工程师们的授课生动溢彩,其中有些内容是结合编程代码所作的详细讲解,较难用介绍性文字加以概括提炼,加之笔者受能力和精力所限,只能撷取部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因此难免是挂一漏万,甚至会有失误之处,敬请对本系列文章的关注者谅解及指正。最后对微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再表由衷谢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23 18:49 , Processed in 0.0686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