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度量项 | 持续时间偏差(%) | ((实际持续时间-计划持续时间)/计划持续时间)*100 (持续时间不包含非工作日) | 进度偏差(%) | ((实际结束时间-计划结束时间)/计划持续时间)*100 | 工作量偏差(%) | (实际工作量-计划工作量)/计划工作量 | 规模偏差(%) | ((实际规模-计划规划)/计划规模)*100 | 分配需求稳定性指数(%) | (1-(修改、增加或删除的分配需求数/初始的分配需求数))*100 | 软件需求稳定性指数(%) | (1-(修改、增加或删除的软件需求数/初始的软件需求数))*100 | 发布前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发布后缺陷发现总数-(发布后前测试计划本身缺陷数)/规模(KLOC)
(这里的发布指开发向测试部发布) | 遗留缺陷密度(个/KLOC)
(遗留缺陷:测试部发现的缺陷) | (测试部发现缺陷数-测试部测试计划本身缺陷数)/规模(KLOC) | 生产率(LOC/人天) | 软件规模(LOC)/总工作(人天) | 质量控制活动缺陷发现密度 (度量目的:建立基线,评估评审、测试是否充分提供参考) | SRS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页) | SRS评审发现的缺陷数/SRS文档页数 | STP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用例) | STP评审发现的缺陷数/ST用例数 | HLD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页) | HLD评审发现的缺陷数/HLD文档页数 | ITP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用例) | ITP评审发现的缺陷数/IT用例数 | LLD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页) | LLD评审发现的缺陷数/LLD文档页数 | UTP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用例) | UTP计划评审发现的缺陷数/UT用例数 | CODE评审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CODE评审发现缺陷数/编码阶段代码规模 | UT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UT发现缺陷数/UT阶段代码规模 | IT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IT发现缺陷数/IT阶段代码规模 | ST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ST发现缺陷数/ST阶段代码规模 | 缺陷类型引入密度:(度量目的:建立基线,为分析能力水平薄弱环节及交付件质量提供参考) | SR缺陷引入密度(个/页) | SRS类型缺陷数/SRS文档页数 | HLD缺陷引入密度(个/页) | HLD类型缺陷数/HLD文档页数 | LLD缺陷引入密度(个/页) | LLD类型缺陷数/LLD文档页数 | Code缺陷引入密度(个/KLOC) | CODE类缺陷数/代码规模 | 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度量目的:建立基线,对相关评审是否充分提供参考) | SRS评审有效性(%) | SRS评审发现的SRS类缺陷数/SRS类缺陷总数 | HLD评审有效性(%) | HLD评审发现的HLD类缺陷数/HLD类缺陷总数 | LLD评审有效性(%) | LLD评审发现的LLD类缺陷数/LLD类缺陷总数 | 代码评审有效性(%) | 代码评审发现的Code类缺陷数/Code类缺陷总数 | 每千行代码的文档规模(度量目的:建立基线,为评估交付件的质量从设计是否充分、粒度是否合理角度提供参考) | 每千行代码SRS文档规模(pages/KLOC) | SRS文档页数/代码规模 | 每千行代码HLD文档规模(pages/KLOC) | HLD文档页数/代码规模 | 每千行代码LLD文档规模(pages/KLOC) | LLD文档页数/代码规模 | 质量成本 | 质量成本(%) | (评审工作量+返工工作量+缺陷修改工作量+测试计划准备工作量+
测试执行工作量+培训工作量+质量保证工作量)/实际总工作量 | 返工成本指数(%) | (返工工作量+缺陷修改工作量)/实际总工作量 | 交付件生产率 | SRS文档生产率(页/人天) | SRS文档页数/(SRS文档准备工作量+SRS评审工作量+SRS修改工作量) | STP用例生产率(用例/人天) | ST用例数/(STP准备工作量+STP评审工作量+STP修改工作量) | HLD用例生产率(页/人天) | HLD文档页数/(HLD文档准备工作量+HLD评审工作量+HLD修改工作量) | ITP用例生产率(页/人天) | ITP用例数/(ITP准备工作量+ITP评审工作量+ITP修改工作量) | UTP用例生产率(页/人天) | UTP用例数/(UTP准备工作量+UTP评审工作量+UTP修改工作量) | 编码阶段代码生产率(LOC/人天) | 编码阶段实际代码规模/(编码工作量+代码评审工作量+代码修改工作量) | 测试执行效率 | UT用例执行效率(用例/人天) | UT用例数/(UT准备工作量+UT用例执行工作量+UT缺陷修改工作量) | IT用例执行效率(用例/人天) | IT用例数/(IT准备工作量+IT用例执行工作量+IT缺陷修改工作量) | ST用例执行效率(用例/人天) | ST用例数/(ST准备工作量+ST用例执行工作量+ST缺陷修改工作量) | 每千行代码测试用例规模(度量目的:建立基线,为评估交付件的质量从设计是否充分、粒度角度提供一个参考) | 每千行代码ST用例规模(用例/KLOC) | ST用例数/代码规模 | 每千行代码IT用例规模(用例/KLOC) | IT用例数/代码规模 | 每千行代码UT用例规模(用例/KLOC) | UT用例数/代码规模 | 实测规模缺陷发现密度 (度量目的:建立基线,为评估测试用例的质量提供一个参考) | UT实测规模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UT发现的缺陷数/UT活动实际测试代码规模 | IT实测规模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IT发现的缺陷数/UT活动实际测试代码规模 | ST实测规模缺陷发现密度(个/KLOC) | ST发现的缺陷数/UT活动实际测试代码规模 |
总结: 开展度量活动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要保证度量基础数据的有效、准确性,否则度量结果将是垃圾,反而会起误导作用.搜集准确有效的度量数据工作量并不小,所以决定采用哪些度量项需要从投入和产出来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