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性能测试中测试数据准备的秘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6]测试旅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7 14:0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性能测试数据准备的重要性
    性能测试中的数据准备是整个测试流程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可小觑。首先,合适且准确的数据能够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若数据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或者质量欠佳,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无法真实反映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表现。
    对于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而言,数据准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数据无法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业务流程和系统负载,那么得出的性能测试结果将缺乏实用价值,无法为系统优化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通过数据准备更好地模拟真实场景,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和业务特点。例如,对于一个电商平台,要考虑不同时间段的用户访问量、商品种类和数量、订单并发量等因素。在准备数据时,应根据这些特点生成符合实际分布规律的数据。
    同时,还需要关注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涵盖各种异常情况、边界值和特殊场景的数据能够更全面地检验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此外,数据的时效性也很关键,要确保数据反映了系统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业务变化。
    总之,精心规划和准备性能测试数据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有效,并能真实模拟系统实际运行场景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性能测试才能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二、需准备的数据类型




    1. 初始化数据
    初始化数据是指在业务系统安装部署完成后,为了使系统能够开展相关业务而进行的基础数据准备工作。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系统角色、机构、权限等信息。例如系统管理员的角色设定、各部门机构的划分、不同用户的权限分配等。
    通过手工创建的方式准备初始化数据时,需要详细规划每个角色的具体权限、机构的层级结构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数据导入的方式则适用于已有相关数据的情况,例如从遗留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并按照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整理和转换后导入。


    2. 铺底数据
    铺底数据的作用在于模拟未来业务增长下系统的性能表现。它与业务逻辑紧密相关,比如电商平台的库存数据、用户基础数据等。准备铺底数据的方法多样,如从生产环境同步数据(需脱敏处理),或利用压力测试工具生成。
    在准备铺底数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应比内存大若干倍,以保证测试效果的准确性;其次,要保持原表的约束关系,确保数据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最后,每张表的数据量要符合真实业务情况,不能与实际偏差过大。


    3. 参数化数据
    参数化数据是指在压力测试中为模拟不同虚拟用户操作的真实负载情况而准备的数据。以电商业务为例,常见的参数化数据类型包括用户id、商品数据、订单数据等。
    其准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数据库提取,适用于业务逻辑强验证的数据,如真实的用户信息;二是人工添加,对于一些简单的、无需严格验证的数据,可通过人工创建来实现,如随机生成的商品评价内容。


    三、数据准备的常用方法
    1. SQL脚本方式
    使用 SQL 脚本插入测试数据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对相关业务所涉及的表结构有深入了解,包括字段类型、长度、约束等。其次,熟悉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数据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
    流程一般为:确定需要插入数据的表和字段,根据业务规则编写合适的 SQL 语句,然后执行脚本插入数据。
    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即便数据准备完成,也可能由于对业务理解的偏差导致数据不符合实际生产环境的需求。而且,数据的合法性难以完全保证,可能存在遗漏或错误。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灵活控制数据的生成,量和业务需求较易掌控。缺点则是需要搞清楚复杂的表间关系,精通业务流程,并且脚本需要经常维护。


    2. 业务方式
    通过业务操作和自动化工具生成测试数据的过程,通常是测试人员先熟悉业务的操作流程,然后借助如 LoadRunner、QTP 等自动化工具来实现。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生成的数据合法且可用,能够确保后续性能测试的质量。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开发额外的测试脚本,这不仅耗费额外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


    3. 生产数据利用
    在特定条件下,如数据保密性要求不高且现成数据可用时,可以直接采用生产数据。其优点是数据真实反映了实际用户行为和业务情况。然而,缺点也不容忽视,比如数据量难以控制,可能某些业务的数据量不符合性能测试需求。此外,生产数据可能存在脏数据,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四、数据准备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1. 并发量与数据量问题在未知系统最大并发量的情况下,确定测试数据量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对系统的业务特点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估算可能的最大并发量。例如,参考类似业务系统的经验数据,或者根据系统的预期用户规模和业务峰值时段进行推测。对于应对数据量不足的情况,可以逐步增加数据量进行测试,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压力测试工具的动态调整功能,实时调整并发量和数据量,以找到系统的性能瓶颈。而当面对数据量过多时,可以采用抽样的方式选取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或者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只选取关键业务数据和高频率使用的数据进行性能测试。
    2. 数据的有效性和关联性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必须使其符合业务逻辑和规则。在准备数据之前,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和数据规范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对相关文档的研究,明确数据的有效范围和约束条件。在避免脏数据或无效数据方面,加强数据的清洗和验证工作。在数据生成和导入过程中,设置数据校验环节,及时发现和剔除不符合规则的数据。对于确保表与表、记录与记录之间的关联正确,需要建立清晰的数据映射关系。在设计数据结构时,充分考虑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主键和外键的设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数据准备过程中,对关联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和验证。
    3. 时间和人力资源限制在项目进度紧张的情况下,为了高效准备测试数据,可以采取缩小测试模块范围的策略。集中精力对关键业务模块和高风险模块进行数据准备和测试,优先保障核心功能的性能。减少不必要的业务限制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例如,简化一些非关键流程的验证,或者暂时忽略一些极端情况下的业务场景,以加快数据准备的速度。此外,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让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关键部分的数据准备,同时采用自动化工具和脚本,提高数据准备的效率。
    五、数据准备完成后的验证与优化
    1. 数据可用性验证数据准备完成后的验证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性能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若未经过严格验证的数据用于压测,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反映系统的真实性能。验证数据是否满足压测需求,需要从业务和交易的可用性与正确性两方面入手。在业务方面,检查数据是否涵盖了各种典型的业务场景,如高峰时段的大量并发交易、复杂的业务流程处理等。通过模拟实际的业务操作,查看数据能否支持这些业务的顺利进行,是否存在数据缺失或错误导致业务中断的情况。对于交易的可用性,要验证交易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交易的关键信息,如金额、商品详情、用户信息等准确无误。同时,检查交易的流程是否符合预期,如订单的创建、支付、退款等环节是否能够正常完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验证:首先,进行数据抽样检查,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和验证,快速发现潜在问题。还可以邀请业务专家参与评估,凭借他们的经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业务需求。
    2. 基于测试结果的优化根据性能测试结果对数据准备方法和数据本身进行优化是提升后续测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如果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性能未达到预期,需要分析数据准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若发现数据量不足导致无法充分测试系统的负载能力,下次应增加数据量。若数据分布不合理,未能覆盖到关键业务场景,需重新调整数据生成策略,使其更贴合实际业务情况。对于数据本身,若某些数据类型或取值范围限制了系统性能,应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对于频繁访问的数据,可以进行缓存优化;对于占用资源较大的数据,可以考虑压缩或精简。同时,结合测试中发现的系统瓶颈,针对性地优化数据准备方法。如果是数据库查询性能瓶颈,可以优化数据存储结构和索引;若是网络传输问题,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或分批传输。通过不断优化数据准备,为后续性能测试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51Testing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9-17 03:34 , Processed in 0.0764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