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on 发表于 2007-11-16 13:40:31

何谓本地化——燕林如是说

  我从事本地化这一行,迄今凡五年矣。前一阵子我们北京办公室来了几名新人,相互介绍的时候,我听到自己被尊称为“前辈”。想我未及而立之年,突然得到这么个称呼,一时间觉得自己仿佛天山童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老还是小,啼笑皆非。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恐怕要归咎于L10N 这行太年轻,几年的职业生涯后,虽不敢厚颜称自己是前辈,但也能说自己是老兵一个 (veteran)了。

  先说什么是 L10N。正如我们在中文里喜欢玩文字游戏,L10N 这个词有点象英文的文字游戏,完整地写出来应该是 Localization. 那么您数一下, L 和 N 之间有几个字母呢?正好 10 个。于是,大家就把它简写成 L10N。

第一节定义

不妨把英文版本的定义放在这里,以正其名:

Loc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ext and cultural content to specific target audiences in specific locations.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is much broader than just the linguistic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content and technical issues must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 (LISA) defines localization as "the process of modifying products or services to account for differences in distinct markets".

  所以,L10N 基于翻译而又扩展于狭义的翻译范围。除了简单地把英文翻译成对应的中文以外,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政治、法律...等,把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为了帮助理解,这里,给您一个具体的案例:  

打勾还是打叉,这是一个问题......

Long, Long ago...  

  从前,(从到多久以前?从人们对本地化还没有多少经验的时候)微软公司发布了几个软件到中国之后,用户发现选取框很费解。

  比如英文原文说,请你选取以下选项,选中的就把它“Cross”起来。也就是说,选哪项,就在哪项上面打个叉。

Please select the Installation Type:

x    Typical

o      Compact

o   Customize

  如果我们把它照原样翻成中文,从翻译的角度讲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

  但是在中文这种语言环境下,这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按中文习惯,打叉是表示不要了,删掉,诸如此类的,否定的意思。

  所以,对上面的选单的理解,就十分可能出错。不想要的选上了,想要的没安上。您看,这多耽误事儿。所以微软以及其它的软件厂商吸取了教训,做出了修改,您要选哪项,就在该项前面打勾 (tick)。

  这下,中文环境的用户就不会出错了。这种按中文习惯做的修改,就是“本地化”。

  顺便说一下,我到了日本以后,发现他们的习惯和中文有一半是一样的:表示不要,不对,不好,则打叉。表示选取,要,好,等意思的时候,可就不是打勾了,他们是用圈。看下例:

旧字体 → 新字体
○ 齋   →   斎
○ 齊   →   斉
× 斎   →   斉

  您可以看到,随着地域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单是选取框就可以变出这么多花样来,可见 L10N 时,要考虑的因素之多。

  所以,不仅是人要“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软件的翻译,亦情同此理。

第二节         简史

  L10N 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它是近几年随着 IT 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并且,如前所述,逐渐扩大范围,到IT之外的领域。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正规的本地化公司。IT 公司往往把文件拿给大学里的老师,老师找些学生来翻译一下。这样的翻译随意性就比较大,也没有什么章法可循 (no Style Guide)。

  到如今您还可以看到以前没有章法可循的时候,遗留下来的一些有趣的翻译。最典型的就是“菜单”。

  Menu 这个词,在软件里可以说是大量出现。当时的人们就按字面意思翻了个菜单。菜呢?No food is available.   

  因为木已成舟,菜单也就一直沿用到如今,变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翻法。久而久之,大家在使用菜单的时候也不再联想到菜了。不过,对于本地化工作者来说,这样的翻译,多多少少有点贻笑大方。

  以前有一次公司聚餐,我拿起桌上的 menu,对最不喜欢“菜单”这个翻译的本地化前辈,笑眯眯地说“请您看真正的菜单。”全桌人都是做这一行的,大家不禁莞尔。

  还有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是不同操作系统的翻译。我们大多数时候在   Windows 里操作,已经熟悉了里面的翻译,比如 Ok,通常翻译为“确定”,Click 则为单击,double-click 是双击。但是如果您打开苹果机,Macintosh 平台,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同了。Ok 翻译成“好”,Click 为“按一下”,double-click 为“按两下”。所幸在中国 Mac 通常被用来做平面设计,一般用户不大会用到,所以大部分用户脑子里就无需常备两套不同的词汇表了。

  关于 OK,再多说一句:在日本的操作系统和软件里,OK 这个词根本就不翻,保留英文。每次我看到 OK 从一堆日文对话框里冒出来,总是下意识地想“这里怎么有个漏译?”

第三节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

  有关翻译,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是机器翻译。有人可能会想,既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如用电脑来翻译。  

  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一个比较远的目标。

  我第一次体验机器翻译是在一个网吧里(那时 Internet 还没有现在普及,大多数人只好在网吧里面上网),该网吧主人英文欠佳,所以给每台机器都装了一个即时翻译软件。  

  当我打开 Yahoo 的英文网站准备写封信时,发现我熟悉的页面突然面目全非。Banner 的广告里本来写的是长青藤学校联盟,机器翻译成可怕的“爬藤的学校”,似乎那是一个荒芜偏僻的地方。而 Yahoo Mail 的广告语 Mail for life,被翻成了:邮件,为了逃命的。我纳闷地想,我就写个邮件,好好地逃什么命?后来才明白居然 for life 被机器“聪明”地拆开成一个单独的词组去匹配了,可不就是逃命么。当时就笑的收不住。

  所以机器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计算机辅助的翻译却是有可能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也是一个在 L10N 业界经常会用到的词。有许多的软件可以帮助译者共享词库,再利用现有翻译,提高一致性,等等。最著名的可能就是 Trados 了。(台北办公室的 Erin,亲切地呼之为摧剁撕)鉴于这里并不是要写 Trados 使用介绍,提到为止,不复赘述。

第四节机遇,挑战

  中国政府规定,如果一样产品没有中文的说明书,是不能在中国大陆销售的。目前,中国越来越成为各国商家所青睐的潜力市场,可以想见,这些公司也将更多地投资在将手册和产品本地化的工作上。

  而且,本地化的外沿已经扩大到软件本地化之外的各个领域,包括汽车,手机,家电,化工,生命科学,饮食业,等等。其前景非常广阔。

  而本地化的人才,则相对处于短缺状态。因为这项工作不但要求对英文的掌握,也要求对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有不错的了解。这样就要求从业人员文理兼修。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也层出不穷,所以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最新技术的了解。

  曾经有一个客户问我:既然本地化的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没有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呢?这是一个好问题,这大概就是我们本地化工作者的一部分责任,即向公众宣传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提高大家对这一行的了解,为这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而且,本地化的外沿已经扩大到软件本地化之外的各个领域,包括汽车,手机,家电,化工,生命科学,饮食业,等等。其前景非常广阔。

而本地化的人才,则相对处于短缺状态。因为这项工作不但要求对英文的掌握,也要求对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有不错的了解。这样就要求从业人员文理兼修。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也层出不穷,所以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最新技术的了解。

曾经有一个客户问我:既然本地化的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没有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呢?这是一个好问题,这大概就是我们本地化工作者的一部分责任,即向公众宣传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提高大家对这一行的了解,为这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谓本地化——燕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