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51Testing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当你迷茫、困惑时,看看这个,会让你有冲劲的感觉,会让你看到希望1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3:5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527623947 于 2012-10-30 14:25 编辑

这是在我迷茫时看到的一篇文章,看过之后很有启发。也让我找到了继续下去的方向。
希望也能给正在迷茫中的你们找到方向。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首先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一生来讲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发现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的就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就很轻松了,顶多智力上开发的多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 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 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你会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的未来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们要认真选择,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片土地适合你生长,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你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职业生涯迥然不同。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作出一个错误的不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他们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因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答案,就如同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就认为我们做某一份工作会对我们有利,全然不知道那会把我们推向职业的陷阱。
  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闹大饥荒,官员向他汇报百姓无粮可吃,饿死了很多人。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很惊讶的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我们或者所谓得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很容易对于别人的职业选择开出药方,如果不喜欢自己当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话很容易,但对于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就如同上面的笑话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很难轻易实现。
   职场生涯是很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涯规划理论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思考,并且充分利用机会,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职业状况。正如我开始所言,职业生涯扬帆与选择。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职业困境的时候,你的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无论如何,你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选择权,使你的职业路径逐渐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职业发展的长征路上,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你在职场的选在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达到真正的职业自由。 
  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呢?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择的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你的职业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动选择要考虑的要点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政府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取向并导致了我们做出各种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状况从而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感。 
  价值观的这个环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虽然它在事实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并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包括职业。一个人之要想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我所见到的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从企业选人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揭示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很多并不是出身于管理专业?为什么一些学业上并不突出的同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胜过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人?为什么外企在招聘trainee的面试中总是会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都和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价值观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与此相比,一时的学习成绩反倒成了末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18:10 | 只看该作者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发展成功还是失败的判别标准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符合,你就会感觉很快乐,哪怕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会感觉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来很高的年薪。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总是很羡慕;到了今天心态就比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够理解甚至有时候有些高薪的朋友还让人觉得同情,因为为了高薪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伦之乐和某种程度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张在职业发展上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时间;你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会成为一个好儿子。关键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并不介意,真正的职业追求是圆满和平衡。
  职业发展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那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上的目标。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职业人士,即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没有单纯的考虑金钱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发展,应该说,这样的人反而会成功,金钱是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当你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而后成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朝你拥来,包括金钱。  
  接下来想谈一下选择的要点。来点实际的。
第一个选择是要考虑地域。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学的案例最能说明地域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高中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也有部分是县城的,我们当地的教育不是很发达。同班的50个同学,包括后来复读的在内,后来考上大学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的在内,也就是在30人左右。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10年的时间,应该说大家的职业发展基本上定型。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学回到了并不发达的老家。尤其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当时大都专科或中专,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两个本科毕业的农村同学也选择了回去。去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这两个同学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所谓的学历和能力在落后的县城并没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竞争优势,稍微好点的企业加起来不超过5家,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线城市吧,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锋芒,更何况已经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家庭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大都发展得不错。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大家回去建设家乡,而是说一定要考虑长远发展,因为你改变不了落后的思维,更何况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却由此意,我到建议你可以先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将来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在返回家乡或者到家乡去投资,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如果你分到县城,如果从政的话,基本上你就当到县委书记,至多当到地区专员,还要运气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运气不算太差的话也能混个处长,稍微好点就能干个司长,不小心就当了部长。当然,我这里有说笑的味道,但从概率上来讲,大致如此。 
  企业设立时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咨询公司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地方恐怕占了全国咨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规模不大。济南和大连、青岛等地也有咨询公司,但日子整体上就不如上述四个地方的滋润。工厂选择时也要考虑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也要考虑配套。你去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就能够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较好的平台、比较好的培训、更宽广的视野等等;否则缺了某个环节,比如得不到培训、事业狭窄等等你就很难得到发展。
   单纯的说要去大地方发展或应该固守一隅都是不对的。因为更换地域而获得发展或发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见,我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职业流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几个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经在职业发展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议职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会无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认为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城市的机会更多,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我原来公司的行政秘书素质很好,是学建筑的,身高178,很有气质,钢琴九级,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大连调到上海,后来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销售奢侈钢琴的公司,有了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在大连她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多数人毕业时理所当然的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实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即使在职业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通过地域的转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第二个选择是要考虑行业。也有不少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有的人工作了7,8年都难说自己停留在哪个行业,其实行业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你选择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几个人操纵上亿的资金;二三十个人操纵上千万上亿的资金,那是房地产行业;几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干,只有百万数量级的利润,那是生产行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就有了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在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也是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是这点确实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关键是是要有行业的意识。有的人聊起来我干过多少多少行业,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我面试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业作过,但是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们前段时间招聘一个地产的副总裁收到了不少的简历,30-35岁这个年龄段,只有很少的人在这个行业拥有超过6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仅从这一点就能够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后面会讲到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行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就财务而言,房地产的财务和物流行业、贸易行业的财务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刚刚工作的人有时也很难马上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你可以去尝试,但我建议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相当年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行业的惯例、发展趋势得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要尽可能的在一个行业深入的做下去,尽可能的不要轻易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的积累,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发展。比如一直在一个行业作,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原来作建筑施工的到房地产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来在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贸易,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师,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销售中的4P、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作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5,而我们大家认为得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 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里去,其实现在也存在这个情况。但是冷和热要辩证地去看,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如果是特别热,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峰了,说不定就要开始衰退了,而冷门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彻底没有希望了,或者处于低谷,开始积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业本身也会经历高潮与低潮。行业判断要看大的趋势即可,如同投资股票,中间自然会有震荡调整,但真正投资成功的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行业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一个行业,只要大的趋势有前景而我们又喜欢,就应该坚定的在这个行业耕耘。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这么短就已经经历了2-3个来回,今天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低潮的时候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和个人,那些因为低潮而震荡出局的人固然很难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难在其他的行业里成功,原因无它,就是频繁的转换行业而影响了积累。尽管中国的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但身边那些频繁操作的朋友挣到大钱的不多,反而是那些坚持投资原则不轻易跟风的人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
但是很多的人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说一个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一个过路人恰巧经过,问他在找什么。那个醉鬼说在找钥匙。过路人就帮助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过路人问道:“我什么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醉鬼指向了街道旁边的黑暗处。过路人吃了一惊:“天哪,那您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找?”醉鬼愤怒得看着他说道:“为什么?因为这里比那边亮。”其实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比如企业就是位于他读大学的地方或者是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这样解决职业的问题很方便,却往往将打开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钥匙给遗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18:48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19:12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19:18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20:26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20:50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22:12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23:24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4:23:51 | 只看该作者
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 沪ICP备05003035号 关于我们

GMT+8, 2024-11-24 07:55 , Processed in 0.0815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24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