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标题: 双机热备测试 [打印本页]

作者: freash    时间: 2009-3-23 11:40
标题: 双机热备测试
如题,linux下Hartbeat实现双机热备,测试应该怎样走?
两台机器心跳线为网线,均双网卡
我的思路大概如下,还请各位高手点评:
一、应用层面的测试:
      1、手动杀主服务器进程看从服务器是否能够正确接管;
      2、手动杀从服务器进程看主服务器是否能够正确接管;
      3、从服务器接管期间在主服务器上启动服务,看能否接回应用程序;
      4、直接关掉主服务器看从服务器能否接管;
      5、直接关掉从服务器看主服务器能否接管;
二:网线测试:
     1、心跳线异常;
     2、主服务器接外网线异常;
     3、从服务器接外网线异常;
应该还有很多情况,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还请各位高手不吝赐教,谢谢哈。

作者: freash    时间: 2009-3-23 14:23
论坛好冷清,自己先顶一个,期待高手来讨论下阿
作者: rosfy    时间: 2009-3-23 16:20
不太明白应用层面的1、2两条的测试目标,感觉应该不大必要,感觉停止服务并不能导致HA切换,因为service IP还活着
个人感觉:1、需要增加双网卡的测试;2、不知道存储设备如何规划,如果是通过HBA卡连接的共享存储,建议增加存储卡的测试;3、确认除心跳线外,双机是否还有其他途径检测到对方,比如以太网、存储网等,可以帮助明确测试案例和预期结果。
作者: freash    时间: 2009-3-25 15:22
原帖由 rosfy 于 2009-3-23 16:20 发表
不太明白应用层面的1、2两条的测试目标,感觉应该不大必要,感觉停止服务并不能导致HA切换,因为service IP还活着
个人感觉:1、需要增加双网卡的测试;2、不知道存储设备如何规划,如果是通过HBA卡连接的共享存储, ...


恩,感谢楼上的回答,谢谢。
对于上边的提议也都认真考虑过,1、应用服务停止HA必须切换,这一块需要通过检测应用程序实现,跟系统需求相关;2、心跳线只采用一根支链网线的话是比较有问题,这里考虑"串口+网线"的方式实现;

网上几乎很难看到测试的东西,全部都是配置,还是期待各位高手在能好好讨论下
作者: Valve    时间: 2009-4-15 15:18
看楼主的双机热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方面的故障。另一个硬件方面的故障。
一、应用层面的测试:
      1、手动杀主服务器进程看从服务器是否能够正确接管;  有必要测试
      2、手动杀从服务器进程看主服务器是否能够正确接管;  没有必要测试。你的功能点在切换方面。至于从服务器是否在切换回来,应该是配置上来决定的。
      3、从服务器接管期间在主服务器上启动服务,看能否接回应用程序;有必要测试,如果主服务器配置抢占模式。主服务恢复后,系统自动切换。
      4、直接关掉主服务器看从服务器能否接管;有必要测试。关掉主服务器应该算是硬件的测试了,比如 主服务器断电等等
      5、直接关掉从服务器看主服务器能否接管;关点同2。
二:网线测试:
     1、心跳线异常;有必要测试。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心跳口异常,无法做镜像同步,但选举协议应该是可用(标准的VRRP协议)这时,主还是主,备还是备。只是无法进行快速切换。
     2、主服务器接外网线异常;有必要测试。
     3、从服务器接外网线异常;没有必要。你的关注点是切换是动作。

从楼主的测试设计中可以看出。你应该关注的是切换的功能,而不是主服务器与从服务器之间的切换。试想一下,如果主服务器断电,那么从服务器自动接管链接及服务。 这时,它就自动变成主服务器了。所以,没有必要测完主,还是测从服务器。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
作者: 51yunwu321    时间: 2011-1-9 21:31
老贴了,顶一下
作者: 愚人    时间: 2011-2-15 22:48
不懂,来学习了……
作者: dalianmao5210    时间: 2011-3-17 09:36
最近在做双机,受教了
作者: yintianyouqin    时间: 2011-3-17 16:24
没有做过双机热备,看了一下。不过不太懂的是心跳异常?
     二:网线测试:
     1、心跳线异常;有必要测试。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心跳口异常,无法做镜像同步,但选举协议应该是可用(标准的VRRP协议)这时,主还是主,备还是备。只是无法进行快速切换。

心跳线异常?具体应该怎么测试这块呢?




欢迎光临 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http://bbs.51test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