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标题:
分布式架构:开启高效系统新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海上孤帆
时间:
2024-10-12 10:03
标题:
分布式架构:开启高效系统新时代
一、分布式架构概述
分布式架构是一种将系统部署在多个节点上的软件架构模式,通过分布式技术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业务量不断增长,传统的单体架构往往难以满足大规模业务需求。分布式架构应运而生,它将不同的业务模块分散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每个子系统负责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业务模块,服务之间可以相互交互与通信。
分布式架构的高可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多个节点共同工作,即使其中某些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系统仍然可以继续运行。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可以采用主从复制或者多主复制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当主节点不可用时,可以切换到备用节点上继续提供服务。其次,分布式架构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通过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等方式,可以增加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分布式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十分显著。一方面,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动态地增加或减少节点,实现灵活的资源调配。比如,在面对高并发的访问量时,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节点来分担负载,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据统计,采用分布式架构的系统在应对大规模业务需求时,能够将响应时间缩短数倍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分布式架构使得系统模块重用度更高,开发和发布速度可以并行而变得更快。各个子系统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测试,有效降低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提高开发效率。
总之,分布式架构凭借其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成为了现代软件系统设计的重要选择。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大规模的业务需求,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分布式架构的好处
(一)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分布式架构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在增大系统容量方面,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单台机器的性能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而分布式架构可以将业务系统垂直或水平拆分,部署在多个节点上,从而轻松应对大规模的应用场景。例如,一个电商平台在促销活动期间,订单量急剧增加,通过分布式架构可以将订单处理、商品查询、支付等功能模块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在加强系统可用性方面,分布式架构通过冗余系统消除单点故障,确保整个系统不会因为一台机器出故障而整体不可用。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例,采用主从复制或多主复制的方式,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从节点可以迅速接管服务,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据统计,采用分布式架构的系统可用性可以达到 99.99% 甚至更高。
即使部分节点发生故障,分布式架构也能保证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在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中,某个存储节点出现故障,系统可以自动将数据重新分配到其他正常的节点上,用户在访问文件时不会感受到任何影响。
(二)增强系统可扩展性
分布式架构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增加或减少节点。当业务需求增长时,可以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添加更多的服务器节点来分担负载,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例如,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地添加新的服务器节点来处理更多的用户请求。
同时,分布式架构还可以通过垂直扩展的方式,提升单个节点的性能。例如,增加服务器的内存、CPU 核心数等资源,以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这种灵活的扩展方式使得分布式架构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提升团队协作和模块重用度
分布式架构可以改善团队协作流程,提高软件服务模块的重用度,使开发和发布速度更快。将应用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后,每个服务都可以由专门的团队进行开发和维护,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
由于服务之间的耦合度降低,修改或升级某个服务时,对其他服务的影响也会减小。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电商系统中,商品管理服务和订单处理服务可以由不同的团队开发,当商品管理服务进行升级时,不会影响订单处理服务的正常运行。
同时,分布式架构使得软件服务模块重用度更高。各个服务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不同的项目可以根据需求复用已有的服务模块,避免了重复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例如,一个企业内部的多个项目都需要用户认证服务,那么可以将用户认证服务开发成一个独立的模块,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复用。
作者:
海上孤帆
时间:
2024-10-12 10:03
三、分布式技术实现高可用性的方法
(一)关键技术介绍
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冗余、故障检测、故障恢复和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共同为实现高可用性架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冗余确保即使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数据仍然可以在其他节点上得到访问,从而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故障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节点故障,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故障恢复机制在节点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正常运行,避免业务中断。负载均衡则可以在系统负载过高时,将请求分发到多个节点上,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分布式系统的高可用性架构。例如,数据冗余为故障恢复提供了数据基础,故障检测是故障恢复的前提条件,而负载均衡则可以在故障恢复过程中,将请求分发到正常的节点上,减轻故障节点的负担。
(二)具体实现方式
数据冗余可通过主从复制、同步复制、异步复制实现,保证数据在多个节点存储副本,提高可用性。
主从复制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冗余方式,将数据存储在主节点和从节点中,当主节点更新数据时,将更新的数据同步到从节点中。例如,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主节点负责写入数据,从节点负责读取数据,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从节点可以接管主节点的角色,保证数据的可用性。主从复制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其中 表示总时延, 表示主节点更新数据的时延, 表示从节点同步数据的时延。
同步复制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中,当某个节点更新数据时,其他节点也会同时更新数据。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数据在所有节点上的一致性,但可能会导致写入性能降低。同步复制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其中 表示总时延, 表示节点数量, 表示单个节点更新数据的时延。
异步复制则是当某个节点更新数据时,其他节点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后更新数据。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写入性能,但可能会导致数据在不同节点上的不一致。
故障检测可通过心跳检测、超时检测、冗余检测及时发现节点故障。
心跳检测是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故障检测方式,节点周期性地向其他节点发送心跳消息,以检查对方是否正常运行。如果某个节点没有收到对方的心跳消息,可以判断该节点出现故障。例如,在分布式集群中,每个节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其他节点发送心跳消息,一旦某个节点长时间未收到某个节点的心跳消息,就会认为该节点出现故障。
超时检测是当向某个节点发送请求时,如果请求超时未收到响应,可以判断该节点出现故障。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当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送请求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响应,就会认为该节点出现故障。
冗余检测是当数据在多个节点上存储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节点上的数据是否一致来检查节点是否出现故障。例如,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如果某个节点上的数据与其他节点上的数据不一致,就可以判断该节点出现故障。
故障恢复可采用故障切换、数据恢复、负载转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故障切换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从节点可以接管主节点的角色,保证数据的可用性。例如,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从节点可以自动切换为主节点,继续提供服务。
数据恢复是当节点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恢复数据的副本来恢复数据的可用性。例如,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可以从其他节点上获取数据副本,进行数据恢复。
负载转移是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接收该节点的请求,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自动分担该节点的负载,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负载均衡可基于轮询、权重、随机等方式分发请求,保证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基于轮询的负载均衡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当有请求时,请求按顺序分发到多个节点上。例如,在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中,当有用户请求时,负载均衡器会按照顺序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保证每个服务器都能得到均衡的负载。
基于权重的负载均衡是可以根据节点的性能和负载来动态调整节点的权重,以实现更均衡的负载分发。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性能较好的节点可以分配较高的权重,从而接收更多的请求,而性能较差的节点则分配较低的权重,接收较少的请求。
基于随机的负载均衡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当有请求时,请求按随机顺序分发到多个节点上。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负载均衡器会随机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节点上,避免某个节点负载过高。
四、系统在多个节点上的部署方法
(一)OpenStack 多节点一键部署
OpenStack 是一个大型的开源项目,可提供 IaaS 和 PaaS 平台资源管理,是一个不错的私有云平台。在实验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 VMware 安装 Centos7.5 操作系统,来规划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实现 OpenStack 多节点部署。
部署过程如下:
生成并设计应答文件:安装 packstack 工具,yum install openstack-packstack -y,生成应答文件packstack --gen-answer-file=file1,打开file1设计控制器节点、设计计算节点。
开始部署:packstack --answer-file=file1,这个过程的长短和部署的服务器数量、部署的角色有关系,需要耐心等待。出现部署成功的提示后,根据提示打开页面的地址和用户名密码,即可完成部署。
(二)Docker 多节点部署
使用 Docker Swarm 创建集群可以实现多节点部署应用程序。首先创建 Docker Swarm 集群,选择一个主节点作为集群管理节点,使用docker swarm init --advertise-addr <MANAGER_NODE_IP>初始化 Swarm,初始化完成后会生成一个加入集群的命令,将其他节点加入到集群中。
接着构建镜像,可以使用 Dockerfile 定义镜像的内容,然后使用docker build命令构建镜像。创建服务时,可以使用 Docker Stack 或 Docker Compose 文件来定义和配置服务,例如创建一个名为docker-stack.yml的文件,定义服务的配置,使用docker stack deploy -c docker-stack.yml <STACK_NAME>部署服务。
为了实现负载均衡,可以通过 Nginx 来分发请求。将 Nginx 配置为反向代理,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节点上,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BZZ 一机多节点部署
BZZ 一机多节点部署需要公网 IP、高性能、高带宽、高硬盘 IO 和稳定网络。一般来说,一个节点要 20M 左右带宽。
部署步骤如下:
准备工作:选择服务器上硬盘较大的分区,创建 Swarm 目录,并在其下创建节点目录,如D:\\swarm\\1、D:\\swarm\\2等。
开始部署节点 1:在D:\\swarm\\1目录中解压安装包,创建配置文件Bee1.yaml,内容包括api-addr、p2p-addr等参数,再创建启动文件start.bat,内容为bee.exe start --config bee1.yaml。
开始部署其他节点:将D:\\swarm\\1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复制到其他节点目录,修改配置文件中的端口等参数,修改启动文件中的配置名称。
运行及获取钱包地址:在节点目录下双击start.bat运行,输入密码,根据提示找到钱包地址。
启动后检查节点运行情况:通过浏览器输入不同的端口地址查看节点是否正常运行、查看钱包地址、查看节点连接数和是否出票等情况。
五、分布式架构提升系统性能的途径
(一)定位性能瓶颈与优化方法
性能瓶颈的定位对于提升分布式架构系统性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定位性能瓶颈,例如借助工具分析正在运行中的进程的 callstack,若多次显示在某个位置,则相应函数可能存在问题;给系统关键点埋点,在各个调用函数的开头和结尾处加上性能埋点,引出函数执行时间,从而看出系统主要时间花费在哪里;查看系统日志文件,利用慢日志查询等功能帮助定位问题。
在定位到性能瓶颈后,可以采取一系列优化方法。简单的代码优化在新系统中常能带来显著提升,如优化 SQL 语句避免慢查询、减少大对象的频繁创建和复制、优化大的集合算法等。在单线程性能问题方面,可以将任务并行分配到不同线程执行,提升性能。但多线程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引起死锁或性能下降,对于由互斥锁引起的性能问题,需根据具体业务场景设计合理的任务分发机制,减少线程之间的同步。
(二)利用消息队列提升性能
消息队列在分布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实现异步通信,用户将消息放入队列后无需立即处理,可在需要的时候再去处理,如在日志收集场景中,订单系统发送日志消息后无需等待,日志存储服务异步处理,不阻碍主流程。消息队列还能解耦合不同的服务,例如订单系统和积分系统通过消息队列通信,避免了直接耦合。此外,消息队列具有缓冲功能,能控制和优化数据流经过系统的速度,写入队列的处理会尽可能快速。
以 Apache Kafka 为例,它是一个高吞吐量的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Kafka 支持 Java 分布式事务,通过开启事务、配置生产者和消费者事务属性、使用 transactional 接口发送消息并提交或回滚事务等方式,确保不同系统间数据一致性。例如在订单系统传输订单信息到接收系统的场景中,利用 Kafka 的分布式事务功能,确保订单信息被原子化提交,若订单处理成功则提交消费者事务,持久化到接收系统数据库;若失败则回滚消费者事务,取消订单信息拉取。
(三)平衡业务压力分布提升性能
以合作方异地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为例,该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可伸缩性,为实现产品的异地、异构设计提供强大支持。在设计过程中面临合作方参与不稳定、业务流程不稳定、合作方数据格式多样、异地通信带宽有限、合作设计信息量大对性能要求高等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提供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子服务、工程图档与文档管理子服务、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子服务。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总线统一管理数据使用者的权限、格式转换等问题。在合作方位置遥远、业务复杂繁忙时,把服务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布式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来解决性能问题。将服务分成中心服务和栈服务两个层次,中心服务关注合作方之间的协调业务,栈服务在物理上置于合作方本身的数据中心,处理合作方内部业务。这种分布式配置减少了应用服务的网络流量,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欢迎光临 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http://bbs.51test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