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标题: 从实习到入职,如何做一位合格的测试职场新人 [打印本页]

作者: lsekfe    时间: 2016-1-6 10:48
标题: 从实习到入职,如何做一位合格的测试职场新人
不知不觉中,我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已在云音乐度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从实习到入职经历了对专业的懵懂到入门;从试用到转正慢慢明白了职场中应该具备的价值。
  大半年来做了不少事,也认识了不少人,摆脱了大部分实习期间自己无法逾越的壁垒,跳出了不少以往在专业上陷入的误区。时光如梭,冷暖自知,总结一下我对职场新人的理解。
  思考能力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为规范”而设计的误区。很容易走入对着规范做设计的境地,面对平台规范我们犹如得到了绝世秘籍,自己身临其中欲罢不能却殊不知早已不知不觉中走向误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只懂自己负责的平台,一旦被问及周边的问题便不知所措,多是堂而皇之的来一句“我更擅长做某某端,我对这个平台不熟悉”。然并卵,你确定真的能说服自己嘛?其实任何所谓的规范和技巧都只能盛行一时,良好的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正如同工业设计教会你的不是如何画草图,如何建模渲染,如何排版写文案。而是通过不断锤炼让你学会有一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
  生活多半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偶尔穿插着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工作也是这样,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做着一些不疼不痒的需求,少有可以遇到能让自己脱胎换骨、豁然明朗的经历。如果你因外界缺乏挑战或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将自己变得疲软,最终只会彻底失去迎接战斗的能力。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内心的舒适区,我也曾是一个害怕跳出舒适区的人,如果你不跳出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有多强大。去挑战哪些你曾经不敢尝试的方法,去主动承担哪些你曾经不敢触碰的问题,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善于在不断尝试和犯错误中成长的新人。一个从无到有的web网站、一次平台的大改版、一段跨平台的需求设计经历都将一次次的把我洗礼,将所有零散分离的知识不断巩固整合,织出更紧更密的知识网。
  在一个岗位上做久了就会出现,有问题时都习惯性地从熟知角度去看待。每当在专业上遇到意见相悖的情况时大家通常都是各执一词,固执的希望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逻辑想问题,结果呢就是出现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息“战火”的方式通常也是找一个更“权威”的人士来“主持公道”。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找“权威”,而是去问问你的上游产品伙伴或者下游开发小哥,弄清楚功能的需求点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搞明白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要素,你会发现之前很多无谓的争论都会戛然而止。设计不是艺术,它不仅仅是满足设计师单纯的自我内心实现,它担负着向上可以满足产品功能需求,向下可以有效推动开发实现。学会跳出自己一贯的思维领域,学会换位思考从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减少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去做,或许可以保你一时安稳,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错上加错。实习之初,因为啥也不懂又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所以少于沟通,任务下来就是一股脑地闷头画图,只想着早点截稿就可万事大吉。被发现错误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我却如同天塌一般分分钟觉得自尊不保,接下来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平复自己可怜的自尊心上,被说做的不好就玻璃心碎成一地,感觉整个世界天昏地暗。无心思考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杜绝再犯类似的错误。久而久之就陷入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抱怨压力大、苦于难突破……事后想想,那些年有多少青春是被自己亲手浪费,若当初把那些时间都用于提高“功力”,想必现在早已冲破“九重天”。
  学习能力
  忙碌的工作会让我们忘记要不断为自己充电。紧张的工作节奏、源源不断的需求会让我们内心觉得好像很充实,经验也在一次次磨练中不断增长。然而这些看起来的不断进步,其实也是一种原地踏步,因为没有计划就很难做到突破。本科时期我十分讨厌拖延症这个毛病,甚至抵触跟有拖延习惯的人合作。在我看来,没有规划的做事情已经意味着失败了一半。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喜欢有计划的往前做,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防止意外。即使时常被“好的设计都是最后一秒的灵感爆发,按部就班只会平淡如水”这样的话环绕,我也始终固执己见决不被安利。读研以后随着科学压力的降低,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懒散,做事情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件件有规划,慢慢地就变成能拖就拖,只要最后不耽误事就行。工作以后发现问题开始白热化,懒散无目的的生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缺乏斗志。懒惰的细胞会扩散,先是能不做的就不做,然后是能不想的就不想,最后整个人就退化的如同单细胞动一般。为了摒除这些现象我尝试在工作之余制定一些学习计划,譬如保持阅读、撰写心得、听讲座等。过程中仍不乏有偷懒懈怠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将计划养成一种“习惯”。
  计划是对未来的规划,那总结就是对过往的梳理。按部就班的做事情很容易,难得的是能从过往每一次经历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供自己反复锤炼吸收。我是一个喜欢凭感觉做事情的人,总认为感觉对了就OK了。每每项目过后都觉得有所顿悟,但若让道出一二却又无从下口。其实感觉这东西并不靠谱,来的快去的也快,古往今来那么多文学家,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感情以外还具有把虚幻的情感视觉落实成文字的能力。内心世界以具体文字输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反复考究的过程,每一个文字都要经过考量以做到对读者负责。

沟通能力
  我们不像产品经理始终背负着KPI的考核,设计师就是相对自由可以随时调配到任何需求上任命的角色。接到需求后对着需求文档开始画交互稿,直到交互评审完成后整个人如释重负。看似正常的流畅中其实缺少了重要的一项——责任感。在拿到需求文档的后我们是否有真正的从产品、功能、需求痛点上去分析其中的可行性,主动的帮助产品经理去改良优化策略。在交付出设计稿以后我们是否从始至终地跟进开发、测试、上线、后期数据的每个环节。人与人之间也是交互的过程,保持一颗有责任感的心,将经手的每一个需求都作为一个婴儿,既然你给了他生命,就要做好对他永远负责的准备。
  对于领导而言,他需要知道每一个成员当下在做什么,否则将失去对团队的控制力,不利于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好员工不但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会很有技巧的选择时间让上级知晓;普通员工会按部就班的接受工作,及时向上级反馈进度和情况;差员工只会闷头做事情,等着上级来询问情况。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要硬着头皮做事情,学会“求助”也是一个好的技能。上级领导所站的格局与我们本就有所差异,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许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自己硬拼拖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把时间浪费到没有机会再解决问题的地步。
  专业度
  在跟领导汇报工作和设计评审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是高级别的人越是在意一些譬如标点、标题、错别字、文案这样的小问题。每当我在讲方案时被这些问题所打断,心中不免就在想“能不能先看大的流程啊”。然而什么是大的流程呢?任何一个小的差异上线后都将造成不同的影响,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度的体现。
  作为一名新入行的设计人员,在自身能力有限又没有什么话语权的阶段,借鉴和学习是这个时期的必经之路。每每讲方案受阻时,最常用的就是“某某产品也是这样做的”,这话看似有说服力其实是一种工作不专业的体现。无论产品二者功能再怎么相似,也都有自身的相对差异,接到需求后第一时间不应该是找类似需求信手拿来。鲁迅说的好“要学会拿来”,对设计而言“抄袭”也有等级之分。低级的抄袭是不假思索直接全盘抄;中级的抄袭是立足于自身产品,有所借鉴的抄;高级的抄袭是将其他功能的亮点移花接木为己所用的抄。因此,无论任何需求,过程中都应当带有自己的认识和考量。
  设计师很容易被产品经理或开发小哥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设计初衷。或许他们更了解产品目标,更熟悉代码开发,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用户的代言人。换位思考是为了找寻更好的解决方式,但在过程中也需要有所坚持。如果产品一句上线时间、开发一句实现难度都将成为断送体验的快到,结果就是你永远也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需求,于己而言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底线。唇枪舌剑也好、卖萌打滚也罢,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有所坚持,这不但是个人形象的塑造,也是专业度的体验。
  心态
  既然选择留下,就不要嘴上总是挂着“我只是一个打工的”这样的话,最好心里也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想把产品做好,想在工作中自我提升,就要爱自己的产品,身怀主人翁意识,要知道我们跟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走出公司我们都是公司的代言人。
  对一个新人来说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无论是犯错后的自责、过失后被挨骂、沟通中遇挫都在所难免,如果因此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只能落得一败涂地。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挫折视为突破自己的良机,停止抱怨,告诉自己熬过去了就有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从实习到现在我也遇到过诸多的不如意,工作方向理不清、实习留用不顺心、被领导嫌弃思维有问题,被朋友误解,一时间各种消极厌世的念头油然而生。如今回头看看,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最好的铺垫,不再只会浮于表面的做设计,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虽然新的挫折依然存在,也会开始学着调节自己,减少负面情绪告诉自己正走在进步的路上。






欢迎光临 51Testing软件测试论坛 (http://bbs.51test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