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esting 发表于 2007-11-22 11:01:56

杀毒软件厂商如何盈利

2007年上半年最后一周,大度咨询调查了2007年上半年杀毒软件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用户对杀毒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仅有不到30%的用户为杀毒软件买单。在2007年上半年病毒肆虐的情况下,这一调查结果确实令人深思。  不到30%的用户为杀毒软件买单
  此次调查于2007年6月25日-2007年6月30日期间进行,主要采取在中关村各大电脑卖场面访和电话访问的调查方法,主要调查了2007年上半年广大杀毒软件用户在经历了病毒和误杀的考验后,对杀毒软件的认识和思考。所调查的用户中有90%为个人用户,只有10%为企业用户。
  调查结果显示,有40%左右的用户为使用杀毒软件6个月以内的用户,有接近80%的用户有过更换杀毒软件的经历。在杀毒软件产品的选择中,用户放弃了购买实物商品的性价比标准,很多用户都是根据朋友的介绍选择杀毒软件。而使用杀毒软件的用户中仅有不到30%的用户为杀毒软件买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最大的信息安全企业瑞星公司7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500多万台电脑被病毒感染,超过上网电脑的半数,中国大陆地区成为全球电脑病毒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为目前流行的各种互联网基础应用、电脑软硬件大都存在一定的安全薄弱环节,电脑病毒有众多的渠道侵入用户电脑。而且随着黑客及病毒产业链越来越完善,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日趋集团化、产业化,他们甚至批量制造各类电脑病毒。这些原因造成目前的新病毒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入侵、攻击和欺骗手段不断翻新,给中国的互联网和电脑用户造成巨大的威胁。那么在电脑病毒严重威胁下的电脑用户为何不愿为杀毒软件买单呢?
  杀毒软件遭遇信任危机
  首先,用户不愿为杀毒软件掏钱是因为杀毒软件并不能完全保护电脑安全。现在杀毒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已经发现的病毒在病毒库中进行定义。当用户进行病毒扫描时,杀毒软件会扫描电脑里的文件,当发现有文件与定义在病毒库里的病毒相吻合时,杀毒软件就会锁定病毒,并将其清除。因此,杀毒软件总比病毒慢一拍,当碰上病毒库里没有定义的病毒时,杀毒软件很难保证电脑安全。现在杀毒软件还面对危害性更大的木马。和病毒相比,木马可以长期潜伏在系统中不被发现,而且木马还可能会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它比病毒的危害性更大。很多杀毒软件不能有效地防范木马程序,这也造成了用户们对杀毒软件的担忧。
  其次,今年上半年杀毒软件的“误杀”事件严重影响了杀毒软件的声誉。5月份诺顿杀毒软件出现重大问题。诺顿升级病毒库后,把Windows XP系统的关键系统文件当作病毒清除,重启后导致系统瘫痪。此事件致使上万台电脑突然蓝屏、死机或黑屏。随后,赛门铁克公司遭遇消费者和媒体的声讨。“误杀”事件的发生,让电脑用户不再完全相信杀毒软件了。因为用户发现,杀毒软件本身也可能不安全。诺顿“误杀”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感慨道:“我中毒了,中了诺顿的毒了!”
  杀毒软件厂商如何盈利
  与PC厂商合作,将杀毒软件和PC及相关硬件产品捆绑销售是杀毒软件厂商传统的做法,这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和PC及相关硬件产品捆绑销售,杀毒软件厂商可以借助PC、硬件的销售渠道很快占领市场,同时对销售渠道的投资较少。用户在购买PC、硬件产品时也会对杀毒软件产品有所了解,并加以使用。如果用户觉得好就会继续使用,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客户。通过这种“间接”的销售方式,杀毒软件厂商能得到较为稳定、持续的盈利。
  加大力度开发零售市场也是杀毒软件厂商盈利的重要手段。目前,杀毒软件厂商传统的销售渠道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较高,已经不足以完全满足厂商开拓市场的需求。现在超市已逐渐成为厂商们开发零售市场的新“阵地”。今年2月份,江民杀毒软件进入广东好又多和易初莲花等十多家大型超市卖场,成为国内首款进入大型超市卖场的杀毒软件。杀毒软件进入超市销售仅仅一个月内,销售量就可以与一个中型的软件经销商看齐。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开拓市场也是杀毒软件厂商研究的重点。金山毒霸就推出了“互联网模式+高品质+低价钱”的模式。由互联网提供直销服务,效仿了“戴尔模式”;将产品提供给网民免费试用一年,类似盗版式软件的广泛应用,延续了“微软模式”;控制一切开支且不打广告。通过该模式,金山毒霸一年积累免费用户达200万,其中付费用户超过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杀毒软件厂商如何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