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ding_he 发表于 2009-5-20 20:23:57

度量质量本身对质量的影响

是的,这个话题几乎没有人提及。度量质量看起来是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概念,但是度量质量的手段实际上都是穿插在生产过程中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带来生产效率的降低。所以,度量质量的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有什么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它的代价和带来的效果相比,是否划得来?

(对于那些阅读能力比较差的人,我这里强调一下:我说“几乎可以肯定会带来生产效率的降低”,指的是度量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结果。)

是的,大家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在实施度量之前是没有数据的,或者之前的度量方式没有可比性。所以度量本身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根本就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是,讨论这个话题有可能会对度量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这个影响还会被那些对度量措施抱有|抵|制|态度的人们夸大。

但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忽略度量带来的效率降低,就必然会带来加班,带来进度的拖延,甚至质量的下降。

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下:
1、度量的方式是单方面制定好呢,还是双方商量比较好?
2、度量的粒度如何把握,才能在效率与准确度之间作出比较好的平衡呢?

[ 本帖最后由 yiding_he 于 2009-5-20 20:25 编辑 ]

chengxq 发表于 2009-5-27 12:54:48

这个帖子好
我可能就是你说的属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人,因为我现在没有搞明白,度量的手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度量只是对质量的量化,在理论上说并没有作为生产的输入和活动(再次声明,理论)
对于度量方式,这个没有可考虑的,即时度量方式制定好,也需要相关人员人员的承认的,所以说这个是商量来的
对于颗粒度,这个是需要把握的,因为我曾遇到一个项目组,和我说,他们的问题多少,规模是多少,然后这个值和
计划值或组织级的要求的数据一致,所以项目正常,这是往下一看,很多问题都是在几个画面中,其他画面的问题较少,这样一平均就没有问题了,关于颗粒度和准确度我认为不是此消pi 涨得关系,而是颗粒度越细,准确度越高(一定程度)
希望楼下的继续

yiding_he 发表于 2009-5-31 02:04:17

原帖由 chengxq 于 2009-5-27 12:54 发表 http://bbs.51testing.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帖子好
我可能就是你说的属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人,因为我现在没有搞明白,度量的手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度量只是对质量的量化,在理论上说并没有作为生产的输入和活动(再次声明,理论)
对于度量方式,这个没 ...
为什么说度量手段会降低生产效率呢?

笼统的来说,度量是需要数据的。数据不会凭空出现,不会自动流入你的度量体系里面。这些数据都是要在工作当中填写收集起来的。这就是工作量。

具体地说,实施度量以前,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会跟客户有多次沟通,项目组内会有多次讨论。但是这些并没有记录下来。最后项目完成了,也没有人关心以前开过什么会了。

实施度量之后,员工的一举一动都要纳入度量体系:
    比如日志,今天开了什么会,几点钟到几点钟,QA 希望你一次不漏的写下来。
    每次会议都要记成文档,于是一下子就多出来几十种文档模板。然后是对这些文档进行生硬的编号。
    需求是会变的,文档也会。所以就有了文档的版本。于是维护文档就成了一件比外科手术还要复杂的工作。

所谓的 “度量对开发过程没有影响” 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再加上一些完全不懂编程的人制定出来的匪夷所思的度量手段,难怪这些措施会遭到|抵|制。比如说记录 BUG,有的 QA 要求一定要写出现 BUG 的原因,还不能写 “粗心”、“忘了” 之类 “笼统的借口”。于是就出现 “肚子疼”、“上班来时公交没座位” 等离奇的理由。这种数据有用吗?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要求每个开发人员每天填写自己今天新增/修改/删除了多少行代码,你绝对会得到令你哭笑不得的数据。

实施度量本身的效果还是可以比较的。比如相同规模的项目,以前的成本、时间和用户满意程度是多少,实施度量后又是多少。这样的数据就是实打实的,怎么吹牛也没用。

kuailederen 发表于 2009-5-31 09:13:00

嘿嘿,端午节快乐,伟大的屈原快乐,我感谢你千年前的牺牲,换来我们现在1天的假期,你咋这么有益于百姓呢?

kuailederen 发表于 2009-5-31 09:37:01

这个没有什么标准,也就没有什么肯定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质量人员单方面制定还是与相关利益者协商制定?

举个例子就很明了了。
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部分政府政策却是协商制定的,比如水电费需要通过听证会决定。
强制制定的,是为了维护一种众所周知的秩序,这个秩序的破坏会影响到社会的根本利益。
协商制定的,它是针对个体的利益,由各个利益群体共同制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质量的度量,虽然不明确,但针对特定的项目,它是明确的。一个项目,我们前期制定了什么样的测试策略,然后根据这个策略来制定
质量的度量,只要测试明确,度量也是明确的。它不是单方面制定,它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制定,这个人能代表各方的观点;它也不是协商制定,既然测试度量很明确,那么这项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即可。

第二个问题:粒度的把握会影响测试效率吗?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关系,也不存在关系,更不能扯上关系。
如上面所说,质量度量必须明确,因为不明确的度量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测试中的风险,说到底只是一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计划完成已知的工作量。
那么这个工作量的预估,就是我们测试前期的重点,也是测试策略里必须完成的工作,当然粒度问题也是在这里考虑。

以上,我的意思是,一个做质量得人,必须是这些工作变得明确,然后再制定相关的执行,每一个项目可能都会有变化。
所以我觉得有一个优秀的质量人员,在不偏离大的质量规范和流程上来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了

xsnzhq 发表于 2009-5-31 17:31:58

回复 3# 的帖子

我想说说关于BUG原因的问题,其实BUG原因是一门学问,通常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它是多维的,不能靠项目组成员自己来填写,是需要我们之前设定好,并且由项目组成员来选择的,要是考项目组成员自己来填写BUG原因,那还不千奇百怪?还有BUG原因不能重叠,不能有不好理解的地方。要让项目组成员一看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应该选择哪个选项。不能有二义性,总之之前要好好思考,不能靠一个人拍脑门来想,要采用头脑风暴来进行,效果会好一点。:)

yiding_he 发表于 2009-6-1 00:43:58

原帖由 kuailederen 于 2009-5-31 09:37 发表 http://bbs.51testing.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没有什么标准,也就没有什么肯定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质量人员单方面制定还是与相关利益者协商制定?

举个例子就很明了了。
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部分政府政策却是协商制定的,比如水电费 ...

1、"众所周知的秩序" 难道不就是来源于所有 "个体的利益"?

2、"它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制定,这个人能代表各方的观点"。问题是这样的人(要非常熟悉每个流程才能代表各方观点)大部分情况下是找不到的。要知道,我们社会存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就是你经常莫名其妙就被别人代表了。所以 "能代表各方的观点" 的人,口头说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是否真的能得到每个人的签字认可呢?


我想谈的不是测试效率,而是质量度量的手段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里对各方面员工造成的影响。我再次表明一下我的疑问:度量数据不是自动出来的,需要通过手段来获得。而度量的手段常常以制度的方式来体现,并且具有强制性,否则的话就执行不下去。这说明了度量手段本身是多么的不受欢迎。那么,既然度量手段是不受欢迎的,你又如何保证你得到的这些数据是完全正确的呢?之前的例子我不再举了。在这时候,为了消除这种偏差,度量者又不得不为这些制度加上更严格的注解,结果就是它们越发令人反感。

sieg 发表于 2009-6-1 01:13:58

先问自己几个Why。。。
制定度量之前先明确下我们制定度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度量?
制定度量是不是大BOSS所需要的,是不是公司需要的?
制定度量能给研发和测试带来什么样的改观?
制定度量能解决什么问题?

把Why想明白了,再去考虑How to,这样制定出来的度量才会更有说服力,才能被研发、被公司高层所接受

yiding_he 发表于 2009-6-1 09:48:38

原帖由 sieg 于 2009-6-1 01:13 发表 http://bbs.51testing.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先问自己几个Why。。。
制定度量之前先明确下我们制定度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度量?
制定度量是不是大BOSS所需要的,是不是公司需要的?
制定度量能给研发和测试带来什么样的改观?
制定度量能解决什么问 ...

1、这种大道理谁都会说,能带来什么什么样的改观,谁都会吹;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通常都是另一副样子。
2、度量都是上面制定向下实施的,实施的困难不是来自于 "公司高层",而是被度量的员工。

ma_mike 发表于 2009-6-1 10:03:27

支持楼上的,度量工作时从上到下的,但是度量工作的执行是从下到上的金字塔汇总。
所以在考虑度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度量数据的采集是否会严重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如果确实大量增加了工作量,就必须调整数据采集方式和采集周期等。确保度量数据的采集不会因为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延迟或者失真的采集。

yezi2007 发表于 2009-6-9 13:35:32

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增加成本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决定做度量,那么在采集数据中必然有成本的增加,我们要做的就是度量目标的制定以及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基于公司要求,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当然这个支持主要是对成本产生的支持,还有就是尽量合理化采集数据的相关载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该产生的成本没有办法避免,总之,有问题就改进,这也是我们做度量的主要目的`    仅仅表示个人观点

yiding_he 发表于 2009-6-15 15:56:29

原帖由 yezi2007 于 2009-6-9 13:35 发表 http://bbs.51testing.com/images/common/back.gif
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增加成本的,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决定做度量,那么在采集数据中必然有成本的增加,我们要做的就是度量目标的制定以及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基于公司要求,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当 ...

1、“如果公司决定做度量,那么在采集数据中必然有成本的增加”,这正是我要讨论的方向,但是只说了一半。采集数据中有成本的增加,但是增加了多少却是看不出来的。即使是使得成本翻倍,人们也无法看出是怎么回事。度量本身无法反映自己带来的问题。
2、“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基于公司要求,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这个方向就错了。相反,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基于被采集对象的工作方式,得到被采集对象的支持。
3、“有问题就改进,这也是我们做度量的主要目的”,这还是一种推脱的说法,前提还是“度量本身不存在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度量质量本身对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