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中国四大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深化应用,不断拓展的趋势。在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在金融、工业制造业、农业、新型服务业、能源等行业,以及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问题上,信息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七大报告已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形成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价值,推进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态势。
电子政务:公开政务信息,强化民众服务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推动政府网站建设
政府网站(包括政府部门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政府主办的各种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政府网站的内容建设有了法律保障。今后,通过政府网站公布的政府信息会更丰富、更全面,政府网站内容更新将更及时。基于SOA架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政府网站将成为主流,企业和社会公众查找政府信息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随着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网站的双向互动性将进一步加强。
(2)前后台一体化将使“网上办公”成为主流
“网上办公”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B/S”或“B/S+C/S”混合结构的业务系统逐渐增多。把多个业务系统整合起来,用户注册后通过统一界面(前台)登陆,填写有关表格或事项。政府工作人员受理并在后台进行办理,把结果又反馈给前台的用户。今后,行政服务中心对诸如综合业务办理系统、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平台等前后台一体化系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3)电子政务评估将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
2007年全国电子政务大检查工作可以帮助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了解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但光了解现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估,分析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寻找今后发展方向。过去重建设,轻评估,给电子政务发展带来很多问题,许多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开展信息化评估工作的必要性。例如,交通部海事局请第三方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对水监一、二期工程进行评估。《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后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
银行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现,IT风险控制需求凸显
(1)电子银行成为金融业务与服务创新的主旋律
金融业务与服务创新一直是近年我国银行业研究的主题,而借助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实现银行业务与服务创新,也一直是我国各商业银行业务与创新的主要手段。2007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电子银行的投入,银行卡业务和网上金融服务发展迅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成效明显。比如,兴业银行2007年上半年,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占全行各渠道交易笔数的比例已达到32.39%,其中网上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总量比已超过25%。目前,各商业银行正在依靠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向客户提供信息检索、网上支付、转账、贷款、代缴各种费用、债券买卖、个人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特别是各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使信用卡特色更加鲜明,多卡共用额度功能、密码选择功能、消费交易短信提醒功能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日益繁多,使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目标客户群更加明确。
(2)加强IT风险控制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目前,银行业务日益灵活,业务创新步伐加快,在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的同时,单一业务数量开始下降。由此带来银行IT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为此,银行在建设新的业务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新业务的需要,还要考虑如何与旧系统的整合。银行业务已高度依赖于IT系统,IT风险已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引起了银行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06年度信息科技风险内部和外部评估审计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监管文件。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如何有效防范IT风险将成为下一阶段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3)跨区域经营驱动城商行全面的IT战略规划
伴随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商行纷纷改制上市、跨区域开设分行,面对如此变革,国内城商行必须应对业务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改变带来的潜在巨大挑战。而信息技术已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最有效手段。跨区域经营意味着城商行的定位从过去的单一区域经营模式向跨区域经营模式的转变,面对城商行业务战略的变革,必然带来IT战略的调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业务模式的变化实施可行的IT战略规划成为未来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4)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确保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
在中国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影响下,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并购、融资、上市;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已开始接受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繁荣的资本市场,促进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面对2007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撑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IT管理部门正经历着严峻的挑战。银行开始对业务系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确保在客户交易高峰时段做到对IT资源准确、合理地调配;要求IT管理者需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规避频繁版本更新对业务系统的潜在风险;要求在网上银行、银证通、银行卡等业务量翻番时,如何监控和管理好关键业务应用,保证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使用率。比如,建设银行启动的基于ITIL流程建设服务管理体系将经历三代。第一代,即2007年年底,完成覆盖全行的事件、问题和变更流程,建立初步的知识库系统;第二代,在优化完善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建设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发布流程、资产流程和服务水平管理流程。在第三代规划中,将不断完善ITIL流程,全面提高建设银行IT服务管理质量。 构建先进的IT服务管理体系,确保业务支撑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2007年银行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 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价值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深化
(1)集团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咨询与系统建设将成为热点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大,集团制造企业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多。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集团型企业的优势将是众多集团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即使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企业,在企业走向集团化后,也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既有集团财务管理、集团供应链管理、集团研发管理等系统应用层面的问题,也有集团级的编码统一等应用基础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带来集团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规划咨询、遗留系统更替的旺盛需求。
(2)项目型制造企业将成为IT厂商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重点领域
项目型制造是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行业常见的产品生产类型。由于其具有单件/单批生产、生产周期长、研发与生产紧密结合等特点,所以需要特定的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而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行业的重点扶持,项目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将会继续升温。一些IT厂商已经注意到该领域,开始大力推介其项目型制造企业解决方案。
(3)管理信息化与技术信息化的融合应用需求将会凸显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法规的规范,国内劳动力成本将会上升。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又在不断缩短。因此,国内制造企业将会越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推向市场的速度和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由于国内制造企业用户的CAE、CAM等技术信息化应用能力较低,并且这一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国内制造企业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发项目管理、产品从研发到批生产的转化速度等方面。这都需要技术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融合应用。而Oracle对Agile的收购,也将刺激相关竞争对手在管理信息化与技术信息化的融合应用方面做出努力。
物流业:深化应用,提升整合价值
(1)WMS、TMS等业务系统建设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管控模式将成为信息应用热点
在我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机械的照搬同行企业的WMS、TMS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建设“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才能真正的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桎梏”,导致业务执行繁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更作以灵活的调整,通过系统可调整配置、简单二次开发等方式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2)仓储、配送等业务信息从“异构、分散”向“统一、集中”转变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3)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的领域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4)信息系统灾备将成为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将进一步加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配置,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而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内外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企业与客户(包括货主、承运商等)之间架设起信息桥梁,进而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带动入库分拣、机力分配、配送计划编排等业务效率的提高。
(5)RFID产品将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
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中,做为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效率的“利器”,信息化必将成为物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将是巩固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页:
[1]